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地方经济如何受益?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地方经济如何受益?
自2019年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以来,国内钢铁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污染治理技术引进和资金投入。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钢铁行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还显著改善了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然而,在推动超低排放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工艺成熟度不足、投入收效悬殊等问题。尽管如此,超低排放改造仍被视为历史性的跨越,有助于实现污染治理、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及钢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多重目标。
政策背景与目标
2019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要求钢铁行业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这一政策旨在推动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经济效益分析
直接经济效益
超低排放改造不仅是一项环保工程,更是一场技术革新。以天津某钢铁集团为例,该企业通过实施“长改短”项目(将长流程工序改造成短流程),在保持炼钢总产能不变的前提下,将一座炼钢转炉置换成两座现代化节能智慧型电炉,同时淘汰两座588立方米高炉和一台200平米烧结机。经初步测算,改造后吨钢综合能耗降低50%,水耗降低40%,碳减排48%,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0%。按照电炉钢年产量130万吨计算,每年可降低碳排放106万吨,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12.32吨。
间接经济效益
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在市场竞争力上也展现出明显优势。据统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利润率是其他企业的2.6倍。此外,这些企业还能享受差异化政策支持,如环保税优惠、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不停产限产等,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清洁运输效益
在超低排放改造中,清洁运输是一个重要环节。天津某钢铁集团通过建设两条铁路运输专用线和铁路集装箱卸车专用线,成为天津市唯一具有多条铁路专用线直接进厂的钢铁企业。专用线投用以来,该钢铁集团单日铁路最大接卸能力提升至8列,年焦炭集装箱发运量达到60万吨,全口径清洁运输比例超过80%。每年减少重卡运输近13万车次,折合降碳约13650吨。
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布局优化
超低排放改造推动了钢铁行业区域布局优化。例如,山东省将位于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的10家长链条钢铁企业产能全部整合搬迁到沿海钢铁生产基地,河北省则完成了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100吨以下转炉的改造升级。
技术升级
改造过程中,企业纷纷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如电炉短流程炼钢技术得到推广,不仅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就业影响
短期内,超低排放改造可能对部分岗位产生影响,但长期来看,将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这将推动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区域性差异
目前,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投资运行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不同企业在环保投资与运营成本方面差异较大,且在环保成本计算口径、计算范围和方法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为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制定了《钢铁企业环境保护成本统计通则》团体标准,将于2025年1月1日实施,以规范环保成本计算。
电炉短流程企业困境
电炉短流程企业改造进度相对缓慢。据统计,全国现有约220家电炉钢企业,但截至2024年11月底,仅有21家短流程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公示。主要原因是技术难点、资金压力以及清洁运输体系建设困难。建议营造有利于电炉钢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短流程钢铁企业加快改造进度。
清洁运输难题
清洁运输面临铁路运输费用高、成本压力大等问题。建议加强铁路专用线和联运转运衔接设施建设,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发挥多式联运结构优势。同时,鼓励企业与铁路部门合作,通过物流总包等方式降低运输成本。
总结与展望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推动了行业绿色转型,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据统计,超低排放改造已拉动社会有效投资超6000亿元,为相关产业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改造后的企业环保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厂区面貌焕然一新,产业集中度、先进产能占比显著提高。
然而,超低排放改造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剩余20%未完成改造的企业中,生态环境部将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目前还有4亿多吨粗钢产能要完成改造收尾工作,工作重点由重点区域转向非重点区域。在这种形势下,钢铁行业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尚未完成改造的企业,要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已完成改造和公示的企业,要重视建立长效机制。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超低排放改造将为地方经济带来更大效益。同时,这也为其他重工业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