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从责任缺失到重获新生
国企改革:从责任缺失到重获新生
国企经营中的责任缺失与内耗: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在法国,一家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国家印刷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这家成立于18世纪的印刷企业,曾是法国政府最重要的印刷供应商,负责印刷从货币到官方文件的各种重要文件。然而,近年来,由于管理不善、责任缺失和严重的内耗问题,这家企业正逐渐走向衰落。
走进印刷局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杂乱无章的生产环境。工人们虽然忙碌,但效率却异常低下。管理层的决策常常相互冲突,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位内部员工透露:“在这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小团体利益而战,没有人真正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许多国有企业中,由于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完善,责任缺失和内耗问题日益严重。管理者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提高效率,员工的积极性也难以被充分调动。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甚至可能走向破产。
苏联解体:国企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
回顾历史,苏联的解体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作为曾经的世界超级大国,苏联的经济体系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然而,正是这些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责任缺失、内耗严重等问题,最终成为压垮苏联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激进的改革政策,试图通过私有化来解决国企问题。然而,这场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改革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相反,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透明的程序,私有化过程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掠夺。据俄罗斯科学院统计,仅在1992年至1994年间,就有超过6万家国有企业被低价出售,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更严重的是,私有化过程中滋生了大量腐败现象。一些官员与企业家勾结,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国有企业资产,形成了所谓的“寡头经济”。这种现象不仅没有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反而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社会矛盾加剧。最终,苏联在1991年解体,其经济体系也陷入长期的混乱之中。
中国国企改革:破浪前行的探索之路
面对国企经营中的种种问题,中国正在积极探索改革之路。与苏联不同,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策略,注重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推动企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企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中国船舶集团为例,通过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完成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总投资规模的近40%。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国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布局。例如,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于2024年12月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9.24亿度,全年可节约标准煤27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2万吨,进一步填补我国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商业化应用的空白。
此外,中国还创新性地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据统计,2024年以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已累计回购股份79.3亿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增持96.1亿元。这种市场化手段的运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展望未来:持续改革是必由之路
从法国国家印刷局的困境,到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再到中国国企改革的成功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企经营中的责任缺失和内耗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影响。而通过持续的改革,这些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当前,中国正在推进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改革路径,中国国有企业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