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果案:一堂深刻的司法公正课
孙小果案:一堂深刻的司法公正课
2020年2月20日,罪犯孙小果被执行死刑,这起轰动全国的案件终于画上了句号。然而,对这起案件的反思,却远未结束。
从死刑到13年出狱:一个令人震惊的时间线
1998年,孙小果因强奸、强制侮辱妇女等罪行被判处死刑。然而,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通过其母亲孙鹤予和继父李桥忠的操作,孙小果上演了一场“死里逃生”的惊悚剧。
关键节点在于:死刑未被核准改判死缓,以及通过再审程序改判为有期徒刑20年。这两个环节成为孙小果逃脱死刑的关键。更令人震惊的是,孙小果在服刑期间,通过“假立功”等手段,最终仅服刑13年就重获自由。
司法漏洞:权力与制度的博弈
孙小果案暴露了司法系统中令人触目惊心的漏洞。其中最核心的是减刑、假释等环节的不规范操作。
死刑复核环节的漏洞:孙小果的死刑判决在最高法未被核准,这本应是一个严谨的司法审查过程,却成为了孙小果逃脱死刑的关键环节。
“假立功”减刑:孙小果在服刑期间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联动锁紧式防盗窨井盖”,实际上并非其本人发明,而是其母亲与监狱、法院相关人员共谋的结果。这种“假立功”行为,竟然成功帮助孙小果获得减刑。
减刑裁定书未公开:按照最高法2014年发布的《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因重大立功表现报请减刑的案件必须开庭审理,并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然而,孙小果的减刑裁定书却未见公开,这无疑是对司法公开原则的严重违背。
社会影响:公众的愤怒与反思
孙小果案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愤怒。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罪行累累的犯人能够逃脱法律制裁?为什么司法系统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漏洞?
这起案件不仅关乎个人的公平正义,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对司法系统的信心。正如央视热评所言:“孙小果案引发众怒的根源,在于其‘多活’了20多年,‘白犯’了这么多罪。”
防止“孙小果”再现:制度完善与常态化治理
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这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完善司法制度:加强对减刑、假释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司法公开透明。对于涉及重大立功表现的减刑案件,必须严格执行开庭审理和信息公开制度。
打击“保护伞”:一旦发现必须第一时间打掉。这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这是防止“孙小果”再现的最有效举措。只有持续打击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孙小果案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司法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央视热评所言:“有关本案的反思,不应随着案件终结而停止。”只有通过深刻的反思和持续的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让“孙小果”这样的案例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