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幕后揭秘:全新角色与特效升级,四川元素助力国漫崛起
《哪吒2》幕后揭秘:全新角色与特效升级,四川元素助力国漫崛起
“魔童”归来,惊艳“闹海”!大年初一上映以来,《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以惊人的票房表现,一举打破多项中国电影影史纪录,成为春节档最耀眼的明星影片。
如何用现代视角继续重构经典故事?如何设计具有东方美感的创新角色?如何在技术上支撑更宏大的场面……《哪吒2》票房一飞冲天的背后,也彰显了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者在突破中孜孜不倦前行。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全新角色与世界观加码
《哪吒2》中,角色与世界观都进行了升级。哪吒化身陈塘关第一饶舌,“打油诗”走哪儿唱哪儿,顽皮桀骜逗趣横生;太乙真人延续法力无边却常捅娄子的人设,洋相百出;就连人气配角结界兽、海夜叉也喜乐回归,热闹重返银幕。
在故事构思上,创作团队采用了“面壁思过”式的创作方式,埋头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最终找到了突破之路。新增加的四大龙王角色,就做了很多新颖的设计。例如,敖光是敖丙的父亲,与水系相关,设计了水刀和水龙等气势磅礴的效果;敖顺是北海龙王,设计成身体关节灵活变动、全身长满刀片的“变态”形象。
电影中还特意增加了具有东方美感的角色设计——章鱼和鲨鱼将领。设计师将中国传统的纹样和绘画方式融入进去,让角色更具东方美感。例如,采用中国传统常用的曲线设计,包括云纹、火焰纹等元素,使角色更具东方韵味。
《哪吒2》角色照片。受访者供图
视效制作颠覆升级 挑战更多“不可能”
《哪吒2》在视效制作上实现了颠覆性升级,给观众带来震撼的银幕体验。电影中呈现了“虚空裂口”之下的两军对峙、滚烫熔岩倾泻而下包围陈塘关、数万妖兽大军压境等宏大场景。
特效团队在制作上追求精益求精,勇敢挑战“不可能”。例如,最难的一个场面是要呈现出两军对战、像海浪一样互相翻涌的效果。既要表现出浪花的动态,又要表现出海浪有主观能动性,冲撞之后能再回来,再继续冲撞。特效团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夕阳朝阳的光线、云彩变化等,不断突破自己,最终实现了这一效果。
《哪吒2》角色照片。受访者供图
“四川造”背后的影视产业崛起
《哪吒2》的制作团队本身就是四川人,四川的一些特色元素自然融入到了电影中,比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一些元素,还有成都生活中的一些所见所闻,包括四川方言等。从导演到特效、配音等各个环节,成都本土制作公司都深度参与其中。
近年来,四川出台了“3个亿”的重大文艺精品扶持政策,四川省广电局重点打造“拍在四川”一站式影视服务体系,这些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资金量大、覆盖面广,成为影视精品创作原动力。《哪吒2》在创作阶段就得到了重大文艺精品扶持,并在电影片尾鸣谢了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政策。
四川还充分发挥国家级基地(园区)的集聚力。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和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成立以来,聚集了动画制作、后期特效等全产业链企业,企业间协同效应明显,提高了制作效率和质量。基地依托四川传媒学院等高校,还鼓励师生深度参与行业实践。《哪吒2》在制作过程中,四川传媒学院就组织数十名师生全程参与动画制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是电影创作的巨大宝藏
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离不开对中国故事的深度挖掘,将经典的中华美学观念有机融入当代动画电影创作之中,为我们创作者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也希望带动更多国潮动画电影的兴起。文学经典是动画电影最大的文化IP,是我国动画电影创作的故事宝库和灵感来源,也是我们动画人应该珍惜和庆幸的地方。当然,我们用当代的叙事艺术去尝试创造性改编文学经典故事,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我们也非常认真谨慎。
所有的创作都不会是空中楼阁,都需要扎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土壤,去吸取养分。在创作中,我们也吸收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我们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合起来,制作出我们心目中喜欢的哪吒的样子。
中国传统文化是动画电影创作的一座巨大宝藏,很多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都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作为青年电影人,我们更应该创作更多好作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文化。但我们也不能随波逐流,要对周围世界的变化有敏锐感知,然后去找到自己擅长并爱好的切入点,再不断去精进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