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治疗迎来新突破:从生物技术到最新药物方案
痔疮治疗迎来新突破:从生物技术到最新药物方案
近年来,痔疮治疗领域迎来了重要突破。从生物技术的应用到最新药物方案的更新,这些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最新进展。
生物技术在痔疮治疗中的创新应用
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ES)是近年来在痔疮治疗中广泛应用的生物技术。该技术通过在透明帽辅助下注入适量气体以暴露内镜视野,然后在内镜下注射硬化剂,用于治疗内痔出血和局限性直肠黏膜脱垂等疾病。
2021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内痔协作组制定了CAES专家共识和操作指南,推动了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家组还首次向全球同行推荐了内镜下肛内LPRA定位方法,解决了医生在内镜视野下快速描述病变位置和操作部位的难题。
最新诊疗指南中的药物治疗更新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对痔疮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了重要更新。指南强调了保守治疗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痔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不主张过度使用器械和手术治疗。以下是指南中推荐的主要药物治疗方案:
静脉活性药物
静脉活性药物是一类通过改善静脉张力、稳定毛细血管通透性并增加淋巴引流来缓解痔病症状的药物。其中,柑橘黄酮片(MPFF)作为首选的静脉活性药物被推荐用于治疗Ⅰ~Ⅳ度痔患者。MPFF提取自天然柑橘,是地奥司明和其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经微粒化工艺制作而成的复方制剂,药物颗粒直径小于2μm,药物吸收率较地奥司明更高(57.9% vs. 32.7%)。临床研究显示,MPFF起效迅速,用药后2天即可显著缓解痔急性发作引起的出血、疼痛、肛门瘙痒等症状。
局部外用药
痔疮的局部外用药通常含有麻醉镇痛或激素类成分,短期使用可有效缓解疼痛、肿胀和出血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含有硫糖铝成分的局部外用药不含麻醉镇痛和激素,通过在肛门直肠区或黏膜区域形成物理保护屏障,减轻局部刺激,促进伤口愈合,并且能减少镇痛药的使用。研究显示,MPFF联合硫糖铝软膏治疗痔病3周可改善疼痛、瘙痒、水肿等症状。
其他药物
- 缓泻剂: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口服纤维类缓泻剂可缓解痔病患者的出血症状。指南基于临床系统评价结果,将纤维素类缓泻剂纳入推荐意见。
- 镇痛药:考虑到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引起严重胃肠道、肾脏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指南不再强调镇痛药应用于一般内痔或血栓性外痔患者,而是推荐其应用于痔患者术后症状改善。
- 传统中药:指南基于研究证据纳入常用中药对痔病症状缓解的有效性。一项纳入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指出中药可减轻痔病的部分症状。
最新临床研究中的治疗方案
中日友好医院正在进行一项关于痔疮手术中重度疼痛防治的临床研究(注册号:ITMCTR2024000594)。该研究旨在探索更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以提高患者手术体验和术后恢复质量。虽然具体的研究结果尚未公布,但这一研究方向反映了当前痔疮治疗领域对患者体验的关注。
未来展望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痔疮治疗领域将迎来更多创新。从精准作用于病变组织的生物制剂到更先进的微创手术技术,未来患者将拥有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同时,随着对痔疮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预防措施也将更加精准有效。
总之,近年来痔疮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无论是生物技术的应用还是药物治疗方案的更新,都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正受痔疮困扰,建议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