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制订临终关怀法,国家卫健委回应:将完善标准规范
委员建议制订临终关怀法,国家卫健委回应:将完善标准规范
近日,国家卫健委对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提案》作出回应,表示将不断健全完善安宁疗护相关标准规范,扩大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提高老年人和疾病终末期患者的生命质量。这一回应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视,也折射出我国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与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据统计,预计到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数量将达到1.07至1.5亿,2000至2050年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4%~5.1%。然而,与庞大的需求相比,我国临终关怀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综合医院临终病房、宁养院、社区医院和家庭病床。其中,综合医院临终病房模式最为常见,但往往缺乏独立运营能力,难以盈利;宁养院模式虽然具有公益性质,但资金来源有限,人员配置不足;社区医院模式和家庭病床模式则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
此外,传统观念对临终关怀的发展也构成一定阻碍。在"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许多家庭倾向于选择继续治疗而非临终关怀,甚至隐瞒病情,这与临终关怀的宗旨存在价值冲突。
国际经验:妙佑医疗的启示
对比国际先进经验,美国妙佑医疗国际的临终关怀模式值得借鉴。妙佑医疗国际临终关怀肯定生命,承认死亡是正常生活过程的一部分,因此既不加速也不推迟死亡。当临终护理成为治疗的选择方案时,就会从治疗性护理措施转变为支持性护理措施。妙佑医疗国际临终关怀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患者尽可能充实而舒适地生活。
妙佑医疗国际临终关怀医院提供基于家庭的支持服务,致力于:
- 提供个性化的悉心照护,并尊重患者的需求和意愿。
- 应用多学科团队方式来满足患者的身体、情感、社交和精神需求。
- 使用行之有效的最佳实践干预措施,以提高舒适度和减轻疼痛。
- 以适合患者需求的方式,进行临终关怀时陪同患者和家人,在患者离开时,患者身处自己选择的环境。
- 为患者和家人提供个性化的亲友去世安慰。
- 为关心的每个人提供希望,无论其有何需要或身患何种疾病。(没有人因为其疾病而被妙佑医疗国际临终关怀拒绝。)
妙佑医疗国际的临终关怀团队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包括临终关怀医疗主任、初级保健医生、护理医师、注册护士、临终关怀上门护士、临终关怀助理、药剂师、社会工作者、居丧协调员、志愿者、牧师/精神护理协调员等,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
政策进展:从试点到推广
面对临终关怀服务的供需矛盾,国家卫健委正在积极采取行动。以四川省内江市为例,作为第二批省级安宁疗护试点市,该市已取得显著成效:
- 成立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专班和专家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
- 全市已有10家医疗机构登记注册临终关怀科
- 开展多次业务培训,邀请专家讲座,提升专业人才能力
- 进行基线调查,全面了解需求和现状
-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
这些措施为全国范围内的安宁疗护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未来展望:立法与制度创新
要真正实现临终关怀服务的普及和规范化,立法是关键。正如背景资料中所提到的,个体在临终阶段的自由选择权需要法律保障。目前,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未能列入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相关立法滞后。未来,应考虑以下几点:
- 制定专门的《安宁疗护法》,明确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
- 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将临终关怀纳入医保体系
-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
- 推广生前预嘱制度,尊重患者本人意愿
- 开展死亡教育,转变传统观念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向死而生"的真谛不在于物理生命的延续,而在于通过死亡意识觉醒主体性。当社会系统能够将个体自由选择权从生物存续期扩展至整个意识存续周期时,人类才能真正突破"群体自由吞噬个体自由"的困局。
临终关怀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生命尊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议题。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到应有的关怀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