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天书》:揭秘《山海经》中的天文历法密码
《失落的天书》:揭秘《山海经》中的天文历法密码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是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部力作,作者刘宗迪教授以20余年研究积淀,为我们揭示了《山海经》中隐藏的天文历法知识,为我们重新解读这部古老典籍提供了全新视角。
刘宗迪教授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现为山东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神话学、民俗学、古典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失落的天书》中,刘宗迪教授指出,《山海经》并非单纯的地理志或神话集,而是一部蕴含丰富天文历法知识的“天书”。书中详细探讨了《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的关系,澄清了关于《山海经》的种种误解和偏见,全面揭示了其作为“天书”的本质。
天文历法:《山海经》的科学价值
《山海经》中的天文历法知识主要体现在《海外经》和《大荒经》中。这些看似荒诞的神话背后,实际上蕴含着古人对时间的观测和记录方式。例如,“十日并出”、“日载于乌”、“日中有三足乌”、“羿射十日”等神话主题,都与古代的历法观测制度密切相关。
“十日并出”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外东经》云东方扶桑树上有十日,《海外西经》云西方登葆山上有十日,《大荒东经》云羲和生十日。这些记载表明其所据古图中描绘了十个日轮环绕一树木的图像,这正是日晷计时的图示,扶桑以及登葆山上的羽葆就是测影表木,而扶桑和登葆山上的十日则示意根据太阳运行划分一天为十时的记时制度。《大荒东经》所谓羲和生十日不过是说上古历官羲和通过立表测日建立了十时记时制。
通过观测太阳周日视运动以建立十时记时制的天文观测活动只能在春、秋分这两个“日夜分”的特殊日子进行,这表明《海外东经》和《海外西经》记述的“十日”场景,实际上是对古代天文观测活动的记录。
《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山海经》不仅是一部天文历法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古代华夏世界观的典籍。书中通过对四方神、四方神木、岁时民俗场景等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理解。例如,昆仑神话与明堂制度的关联,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结构的认知;西王母神话的民俗文化渊源,揭示了古人对生死轮回的思考。
《失落的天书》一书的出版,为我们重新认识《山海经》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不仅是一部神话集,更是一部承载着古人智慧的“天书”。通过解读其中的天文历法知识,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华夏先民如何观察自然、记录时间,以及他们对宇宙和世界的独特理解。这部著作不仅是对《山海经》的全新解读,更是对古代华夏文明的一次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