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急急如律令”看秦汉文书传递有多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急急如律令”看秦汉文书传递有多快?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411946256_801493
2.
https://5g.dahe.cn/news/202411181851492
3.
https://www.sohu.com/a/573610492_120578424
4.
https://xianxiao.ssap.com.cn/catalog/6964883.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9%A9%9B%E7%AB%99%E5%8F%B2
6.
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604977/3?p2=104185
7.
http://kaogu.cssn.cn/zwb/kgyd/kgsb/202212/t20221212_5570156.shtml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612/21/60386487_981771316.shtml
9.
https://www.sxlib.org.cn/dfzy/hsss/gdtx/201612/t20161205_496770.html
10.
http://www.hhh.gov.cn/article/7839.html
11.
http://hrczh.cass.cn/sxqy/zgs/202303/t20230317_5635634.shtml

“急急如律令”这句古老的咒语,仿佛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车马慢、书信远的年代。在秦汉时期,皇帝的一纸诏书究竟是如何迅速传遍全国的?让我们一起探寻那个时代文书传递的奥秘。

01

秦汉时期的文书传递制度

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书传递制度。根据考古发现的悬泉汉简记载,当时的文书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邮行、次行和驿行。

邮行在汉初主要用于传递紧急公文,但到了东汉时期,随着置(即驿站)的日常管理方式转变,邮行逐渐成为普通的文书传递方式。次行则是两汉时期常见的文书传递方式,主要负责置与置之间的接续传递。而驿行则与文书的时效性密切相关,主要用于传递紧急公文。

02

紧急文书的传递速度

秦汉时期,为了确保紧急文书能够迅速送达,建立了严密的驿站制度。据记载,汉朝每三十里就设置一个驿站,由太尉执掌。每个驿站都配备有专门的驿马和驿卒,负责文书的接力传递。

这种接力传递的方式非常高效。据《大唐六典》记载,唐朝时期陆驿快马一天可以走180里,最快时要求日驰500里。虽然这些数据来自唐朝,但可以推测秦汉时期的传递速度也相当可观。

03

八百里加急:古代的“一日达快递”

说到古代最快的文书传递方式,不得不提“八百里加急”。这种传递方式主要用于军事文书和重要政令,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送达目的地。

“八百里加急”并不是一匹马跑完全程,而是通过驿站接力完成的。每到一个驿站,就会更换新的驿马和驿卒,确保传递速度不受影响。据记载,这种传递方式最快可以达到日行八百里的速度。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唐朝时期杨贵妃想吃新鲜荔枝的故事。为了满足杨贵妃的愿望,唐玄宗专门开辟了驿道,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从四川涪陵运送荔枝到长安。荔枝不易保存,三日味变,但通过驿站接力,仅需三日就能疾驰两千多里,将新鲜荔枝送到长安。

另一个例子是南宋时期岳飞被召回临安的事件。据记载,宋高宗一日之内连续发出十二道金牌,每道金牌都是通过八百里加急传递的。岳飞在前线一日之内就接到了这十二道金牌,足见传递速度之快。

04

驿站制度的历史演变

驿站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秦汉时期建立的这套制度,为后来的朝代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邮驿制度达到鼎盛,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宋朝虽然规模不如唐朝,但出现了“急递铺”这种专门的快递机构。元朝为了维持庞大的帝国,进一步强化了驿站制度,建立了1496处站赤。明朝和清朝也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密集的驿站网络。

05

结语

“急急如律令”这句咒语,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速度的追求,更反映了秦汉时期高度发达的文书传递制度。通过严密的驿站网络和接力传递方式,古代中国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为国家治理和军事指挥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种制度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的通讯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今天,当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的快递服务时,不妨回望一下那些曾经在驿马上飞驰的信使们,感受一下古代中国的智慧与效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