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墙:数百年不淹的防洪传奇
寿县古城墙:数百年不淹的防洪传奇
2020年7月,一场罕见的洪水席卷了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在持续的强降雨和上游泄洪的双重压力下,淮河水位迅速上涨,古城内外河水位差一度达到6米。然而,这座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再次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确保了城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寿县古城墙,这座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的防御工事,不仅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之一,更是一座凝聚着古人智慧的防洪工程。城墙全长7141米,高9.7米,底宽18-25米,顶宽6-10米,全部用青砖砌筑。城墙外侧设有1200个垛口,内侧则有4座城门,每座城门上都建有城楼。城墙的四角还建有角楼,东南角楼为双层建筑,其余三座为单层。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宽约50米,深约5米,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古城墙的防洪设计堪称精妙。城墙选址虽然低洼,但设计合理,夯土为墙,基础砌条石,外壁包砖。四门设有瓮城,城外有护城河。特别设计的月坝系统,现存两处,直径7.7米,壁厚0.5米。涵洞与月坝配合使用,设有闸门控制水流。
2020年的洪水是对古城墙防洪功能的一次严峻考验。7月18日,寿县防汛指挥部发布通告,封堵古城东门宾阳门。7月19日,防汛工作人员又对北门靖淮门进行封堵。北门又称靖淮门,是希望淮河平静安澜的意思。北门的“北”字人们写成形近的“圵”字,意思是高田,水来土屯,以达到破解水患的目的。这是继1991年、2003年大汛后,古城墙再次发挥其防洪作用。
古城墙之所以能够数百年不淹,关键在于其科学的防洪设计。城墙高度设计科学,比淮河最高水位略高。瓮城可减轻洪水对内门和城墙的压力。月坝和涵洞系统能有效防止倒灌,调节水位。护城石岸增加防线,顶住洪水冲击。
近年来,寿县不断加大城区防洪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和谋划了四大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总投资13.6亿元,包括古城区东园、西园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新城区宾阳、尹岔排涝泵站工程,九里保庄圩工程,瓦埠湖排涝站项目等。这些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彻底解决瓦埠湖内涝和寿县古城“关门淹”问题。
寿县古城墙的防洪智慧,为现代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其设计思路和工程措施,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城市安全的周密考虑。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这份来自千年前的防洪智慧,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