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推动案例教学——为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推动案例教学——为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自2022年初启动案例教学改革以来,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制定严格标准、创新教学方法等举措,在8个专科专业中全面推行案例教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院已建成173门课程1787个案例资源库,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案例教学最早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案例教学存在误解,常将其简单等同于举例教学。实际上,作为一种教学范式,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通过真实典型的企业案例,组织学生完成在线学习、课前预习等环节,并采用理实一体化、工学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周序博士指出,"案例在教学中发挥着全局性的、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生研究、讨论的材料,而不是一种导入或补充性质的工具;知识结论是从案例的分析当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由教师告知的。"
为此,希望学院案例教学工作一开始就高标准推进,由教学副校长牵头,教务处、评建办等多个部门共同组成案例开发小组。学院确定了学习任务设计、课程标准制定等6个大点16个小点的案例开发标准。在开发中必须采用教学设计、新型活页式工作页、PPT、微课视频这四种教学资源,适当结合仿真实训、VR技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找案例是最难的",学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刘国瑞对此深有感触。为保证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启发价值,学院要求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规范性、超前性、实用性等特点。
"土木工程测量及实训"是2023级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小李最喜欢的一门课。该课程教师刘国瑞表示,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需要将教学和学习过程设计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板块。在课前教师通过教学资源库完成备课,在线跟踪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学生则利用教学资源库完成课前预习或练习,课中在教师的学习指导下对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测试提问,组织学生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解惑,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案例情景中所设计的问题并运用所学所知制定和展示解决方案,教师则进行指导和纠正。
刘国瑞以"土木工程测量及实训"这门课为例,在课前他会下发PPT和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预习,并收集学生预习情况,再根据预习情况来调整上课内容。在课中,以案例配套PPT进行课堂教学,为实践教学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外业则以工作页形式下发实践教学任务,学生需跟随教师讲解、示范等方式掌握测量仪器使用方法和测量实训步骤,同时以小组分工合作方式,辅以实训新型活页式工作页完成实训项目,并将实训数据及成果填写至工作页内。同时,学校要求将案例式教学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微课视频可以提供学生进行线上提前预学、课程操作参考、课后技能巩固,扎实实践技能。同时结合线下教师指导,为学生轻松掌握工程测量技术技能提供便利的学习工具。
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在开展教学案例开发时,便提出要结合国家要求,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深化"三教"改革、支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案例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将课程体系重构划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和岗位实习领域四部分,并分别对应相关的资源库,以形成支撑案例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据不完全统计,自学校启动课程案例开发工作以来,共建设完成173门课程1787个案例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也对人才培养形成了反哺。比如,学校城乡建设系案例开发负责教师,利用有关成果,积极参与各类教师竞赛,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工程造价专业的两位案例教师基于《BIM造价应用》《BIM建模基础》的案例开发工作与学生竞赛相结合,连续两年在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等等。
学校教务处处长刘西表示,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推开了一扇窗,在"教学资源数字化、互动课堂线上化、教学评价实时化、管理服务精细化"上不断发力,促进"教、学、管、评"变革,蹚出了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