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TN《中国名词》:多模态话语的新窗口
CGTN《中国名词》:多模态话语的新窗口
CGTN推出的《中国名词》系列微视频节目,通过多模态话语策略,在全球舞台上成功讲述中国故事。该节目利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融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对外宣传的质量,成为信息爆炸时代各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窗口。主持人通过每集1-4分钟的沉浸式微视频,展示与中国热点议题和社会现象相关的影像资料,增强了官方媒体话语的对外讲述效果。
节目特色与创新
《中国名词》系列节目是CGTN在对外传播领域的创新尝试,每集时长1-4分钟,聚焦中国热点议题和社会现象。该节目采用多模态传播方式,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融合,有效提升了对外宣传效果。CGTN在多模态传播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层面:采用AR+5G技术实现跨地域协作录制,极大提升节目可视化效果。例如,在《中国高铁》一期节目中,通过AR技术呈现高铁运行轨迹和关键数据,使报道更加直观生动。
传播策略:多渠道、多平台、多语种融合传播。CGTN不仅在自有平台播出,还通过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分发,实现精准化传播。
内容呈现:注重国际化表达,将新闻事实、当事人同期、主持人评论、专家点评有机结合。例如,在《中国扶贫》一期节目中,通过数据可视化和专家解读,向国际受众清晰传达中国扶贫成就。
多模态传播策略分析
《中国名词》的多模态传播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音语调与画面的协同:主持人解说的语速、音调与画面切换保持精准同步。例如,在《中国航天》一期节目中,当画面展示火箭发射瞬间时,解说词采用高升调,增强感染力。
文字信息的补充:通过字幕、数据图表等形式补充关键信息。例如,在《中国数字经济》一期节目中,通过动态图表展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的增长趋势,使信息传递更加直观。
跨模态互动:声音、图像、文字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互补效应。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一期节目中,通过古筝音乐配合画面展示,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传播效果与启示
《中国名词》系列节目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据统计,该节目在CGTN多语种全平台获得4518.8万阅读量,15.1万互动量,830.6万视频播放量。此外,该节目还被日本富士电视台、香港《文汇报》、《中国日报》、今日头条、新浪财经等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共鸣。
该节目的成功经验为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
多模态融合是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的协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增强受众理解。
技术创新是驱动传播升级的重要动力:AR、5G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国际传播插上了科技翅膀。
精准化传播策略至关重要:通过多平台、多语种传播,可以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提升传播效率。
内容为王,创新表达方式:采用国际化表达方式,结合数据可视化等手段,可以使中国故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中国名词》系列节目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多模态话语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在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下,这种创新性的传播方式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持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声音将更加响亮地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