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一篇序文背后的千年传奇
《兰亭序》:一篇序文背后的千年传奇
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时任右军将军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雅集。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尽显魏晋名士风流。王羲之乘兴挥毫,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这篇序文不仅记录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更抒发了王羲之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序文共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据传,王羲之酒醒后曾多次尝试重写此序,却再也无法达到酒酣时的神韵。
《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在于其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结合。序文的前部间距较疏,字体规整;中部行间距均匀,字体灵活多变,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后部则十分紧密,用笔厚重,笔势急促。全书笔法具有篆隶遗韵,中锋侧锋结合,刚柔并济。尤为称道的是,序文中20个“之”字,各具风韵,无一雷同。
然而,这样一件书法瑰宝,却在历史上经历了曲折的流传过程。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推崇,甚至在临终前嘱咐将《兰亭序》真迹陪葬昭陵。这一行为进一步确立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
关于《兰亭序》真迹的下落,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陕西关中节度使温韬曾打开昭陵,发现“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并取走了大量珍宝,包括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他所列的宝物清单中,并没有《兰亭序》真迹,这使得真迹的去向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除了真迹的流传故事,关于《兰亭序》的真伪也一直存在争议。唐代何延之、刘乡对《兰亭序》流传途径的记载不同,南宋姜夔对此表示怀疑。清代李文田更是公开否定《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认为是隋唐间人所伪作。1965年,郭沫若根据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和《谢鲲墓志》,提出《兰亭序》在书法和文章上都有问题,应该是伪作。但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同,高二适等人对此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尽管真迹已失,但《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一直为后人所推崇。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其中以冯承素的“神龙本”最为著名。这些摹本和临本的流传,使得《兰亭序》的艺术魅力得以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