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秒辞”背后的心理真相揭秘
95后“秒辞”背后的心理真相揭秘
“上班第一个小时看见同事打游戏就想走人、毕业3年竟连换7个雇主、被领导一句话气得转身写辞职信……”这些看似冲动的行为,正是当下95后职场人的真实写照。根据一项对2001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83%的人坦言身边存在“秒辞”的年轻人。这种现象不仅让企业管理者头疼,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95后,不一样的职场人
要理解“秒辞”现象,首先需要了解95后的职场特征。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95后有着领先上一代的视野,对权威不会盲目崇拜,表达方式更加真实和直接。他们拒绝画大饼,而是更喜欢清晰的达成目标的路径,要有理有据,才能得到认可。
同时,95后大多出生于“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是独生子女率最高的一代,他们的生活条件普遍较为优裕,从小的关注度也是很高的,所以他们较其他时代的群体更加拒绝平庸,更加重视参与感。职场中,他们更加渴望参与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并不是不努力,也并不是不懂吃苦,遇到他们真正喜欢或认可的事情,他们会比其他群体更加努力、更加能吃苦。
此外,95后也是“内卷”开始最早的一代,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氛围,知识面、兴趣面都比较广泛,这也使得他们更加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们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多事件的处理能力,但也有可能不够专注,职场中,他们需要更加清晰的职业引导和规划。
“秒辞”背后的心理密码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指出,以下几类性格特质的人容易作出秒辞的决定。
第一种是“冲动型”。该类型的人不太考虑后果,“念头和行动之间的距离比较短”,易出现一个“情绪绑架”的行为。“情绪绑架的意思就是,你的理性已经被情绪的洪水淹没了。容易被情绪绑架的人,感到愤怒、痛苦、不适的时候可能会选择作出一些重大的抉择,比如辞职”。
第二种是“对舒适区固执”型。这类人“对职业抱有自己的期待,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是适应我的”,比如会固执觉得别家老板很好,自己的老板不够好。这类人“归因偏外在”,喜欢“甩锅”,责怪他人,而免除自己的责任。
第三种则是“理性型”。看起来似乎是秒辞,但实则已经经过长时间的计划和思考。“这种人就像高压锅一样在蒸煮,直到有一天,这个气压突破了临界点,他可能会爆发。这样的秒辞,其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案例:在试错中寻找人生方向
徐宇是北京一重点大学传播学系学生,毕业至今半年时间,已辞职两次。他毕业后签约的第一家公司,是从大三起就一直实习的地方。在这家创业型投资公司做内容产品,一年半的实习,徐宇都感觉一切皆好,然而毕业季签约转正后仅仅一个月,他就决定辞职了。徐宇说,虽然实习期不短,但就是正式工作后的第一个月让他发现,这家公司待不住了。辞职的导火索,一个是恰逢徐宇所在公司的动荡期,公司被其他企业合并,内部人际关系变得很奇怪,领导和同事们都在争名夺利,徐宇感觉没办法做自己想做的内容。
很快,徐宇去第二家公司报到。相较于在前东家的 “一个月秒辞”,这次更秒速:徐宇只在那上班一个星期就撤了。“ 我去上班的第一天第一小时,我就受不了想走了!原因是我看到同事们白天打游戏,到了正常下班时间了才开始拼命干活儿,于是晚上不得不留下来加班。我这个人很重视效率,而同事白天浪费时间,深夜无意义地加班让我非常不舒服。”
徐宇经历两次秒辞后,一份颇为理想的工作出现在第三扇门的后面。“ 第三家公司,我暂时不想换了,找到了我想找的东西。我每天早上起来特别想上班,甚至想加班,一直在学。” 在徐宇眼中,只有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秒辞这件事才是积极的。他相信自己的职业目前是无法替代的,希望接下来能平衡好生活和工作,每天保持活力和少年感,不停汲取新的知识养分。
95后王森,最近一次和在千里之外老家的妈妈通电话时,妈妈兴奋地告诉他:“一个老是炫耀自家女儿能力强的同事,听说你现在就职的公司,惊讶地眼珠子瞪很大,说你居然混这么好,多少名牌大学硕士都挤不进去呢!”见妈妈这么快乐,王森很欣慰,内心又有点酸涩:妈妈还不知道吧,这是他的第七份工作了。毕业3年,秒辞6次。摔了6个跟头,才终于得到幸运。王森的秒辞,是在“被别人坑”与“坑自己”的循环中打滚。
王森本科毕业于某普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求职时他的目标志向,比同班同学远大很多:打算闯荡北京的游戏公司,虽然实习经验很有限。在经历了6次辞职后之后,王森决定从“地下室”一步步往上爬。王森在新公司度过了约一年半的“稳定期”,快速吞食了大量关于产品运营的技能。王森对待事业规划的视角也渐渐开阔起来,眼睛不仅盯着格子间那么一点狭窄的世界。王森加入十几个行业交流微信群,下班回去就刷一刷群聊消息,向同行前辈请教,拼命补课。
在此期间,王森经领导提示他:不一定非要在游戏公司的产品运营这条路上硬撑,你的产品思维并不算出众,但文案撰写水平相当不错,而且口才了得,不妨去尝试一下公关的职业选项。“后来,王森换了一个和游戏毫不相关的公关公司,平台知名度挺大,王森意外“解锁”了新天地。开始顺风顺水,一年下来升职加薪速度极快。
“秒辞”带来的双重影响
对个人而言,“秒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能让年轻人失去一些宝贵的机会,尤其是在没有明确规划的情况下盲目辞职。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试错,年轻人也更有可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正如徐宇和王森的故事所展现的,虽然过程充满坎坷,但最终他们都找到了能够激发自己热情的工作。
对企业来说,“秒辞”现象也带来了重要启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95后的职场需求。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才。这包括:
- 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
- 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 注重员工的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
- 创造良好的工作体验和团队氛围
理性应对,避免盲目
面对工作中的不满,年轻人应该如何理性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冷静分析原因:是工作内容不适合,还是管理方式有问题?是同事关系处理不当,还是自己的期望过高?
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思考当前工作是否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
提升自身能力:与其频繁跳槽,不如先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寻求支持:与信任的同事、朋友或家人交流,获取不同角度的建议。
保持开放心态:接受职场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
“秒辞”现象反映了95后对工作和生活的独特理解。他们不再将工作视为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生活品质的提升。这种态度虽然可能导致频繁跳槽,但也促使年轻人不断探索和成长。对于企业和管理者来说,理解这种心态,调整管理方式,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才能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占据优势。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企业,都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