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在职博士教你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北大在职博士教你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布的一项全球博士生生存状况调查显示,高达25%的博士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2%的人曾因焦虑和压力寻求帮助。这一现象不仅在中国存在,而是全球性问题。
北京大学在职博士项目的学员们分享了他们在繁忙工作之余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心理调适经验。通过设定短期与长期目标、寻找学习伙伴与社群支持以及有效的时间管理和自我调节技巧,他们成功地缓解了工作与学习带来的双重压力。这些方法不仅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心态,还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压力从何而来?
研究表明,在职博士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源压力和外源压力。
内源压力:高标准带来的困扰
博士生通常具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和严谨的科学素养。这种高标准虽然能推动学术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学生会陷入"冒牌综合征"的困扰中,即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感觉自己是个"冒牌"博士。
外源压力:多重挑战交织
外源压力则来自多个方面:
- 科研难度:博士研究往往涉及复杂高深的课题
- 生活状态:单一枯燥的生活模式
- 社会比较:与已步入职场的同龄人相比产生的压力
- 经济担忧:对投入回报比的过度担忧
如何破解压力困境?
调整心态,理性看待
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考研或在职学习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而是实现个人目标的一种途径。考生需要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明确学习目的。无论是为了提升专业技能还是职业发展,都应该基于理性选择而非盲目跟风。
掌握放松技巧,缓解焦虑
当感到压力山大时,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放松方法:
调息放松法:每天坚持练习两次,每次4-10分钟。想象肺部像气球一样慢慢充满,然后缓缓呼出,让身心得到放松。
意象法:当感到紧张时,想象美好的事物或场景,如蓝天白云、海边日落等,让自己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中。
系统脱敏法:列出所有可能引发焦虑的情景,从最轻微的开始,通过想象和放松训练逐步克服恐惧。
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学习共同体
一个人闭门苦读往往事倍功半。建立学习小组或寻找学习伙伴,不仅能促进专业知识的交流,还能在情感上获得支持和理解。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以倾诉和分担;在取得进步时,有人可以分享喜悦。这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设定目标,分阶段推进
设定目标时要遵循SMART原则:具体(Specific)、可测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时限性(Time-bound)。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自己正面反馈,这样既能保持动力,又能避免被过大的压力压垮。
结语
在职学习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心态,我们可以有效地管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记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让生活被学习所累。关注心理健康,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