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为什么用“Spring Festival”?
春节申遗成功,为什么用“Spring Festival”?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更体现了全球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尊重与理解。
然而,在这一喜讯传来之际,却有人对春节的英文翻译耿耿于怀,坚持认为应该使用“Chinese New Year”而非“Spring Festival”。这种执着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国际会议上争论“茶”应该用“tea”还是“cha”的场景,仿佛文化的传播与认同就取决于一个单词的选择。
Lunar New Year?No,谢谢!
让我们先从历法的角度来审视一下“Lunar New Year”这个翻译。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历法的角度来讲,Lunar new year是不准确的,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中国从古至今所使用的主流历法都是阴阳合历。”
英文Lunar的意思是“月亮的”,所以Lunar New Year只能代表“阴历”,无法完整表达“阴阳合历”的概念。这种翻译不仅在科学上站不住脚,更忽视了中国农历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Spring Festival:不只是一个翻译
那么,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选择“Spring Festival”作为春节的官方英文名称呢?这绝非偶然。
“春节”申遗工作小组的顾问巴莫曲布嫫透露,在申遗过程中,团队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Spring Festival”这一译名。这个选择绝非随意,而是经过精心考量的。它不仅准确传达了春节作为春季开始、万物复苏的节日内涵,更突显了“迎新、祈福、团圆”的核心主题,以及中华文化中“和合”这一重要价值。
文化自信不是标签游戏
面对这样的事实,那些坚持使用“Chinese New Year”的人或许应该反思一下:文化自信真的需要用一个英文单词来证明吗?
正如一位网友在联合国推文下的评论所说:“文化不是靠标签来维护的,而是靠理解和尊重。”将春节简单地翻译为“Chinese New Year”,看似是在强调其中国属性,实则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它忽视了春节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价值,也限制了这一节日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认同。
结语
春节的成功申遗,标志着这一节日从“中国的春节”走向了“世界的春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而不是在语言标签上斤斤计较。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文化自信不是靠争论一个单词就能建立的,而是要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播文化内涵来实现。”
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让春节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节日,真正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