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债务重压下的化债创新之路
柳州:债务重压下的化债创新之路
债务重压下的柳州
广西柳州,这座以螺蛳粉闻名全国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却因债务问题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截至2022年6月末,柳州市主要存续城投债平台有息债务规模高达2604.43亿元,其中柳州投控、东城集团债务规模最大,分别为997.32亿元和719.50亿元。2023年1-4月,柳州面临435.50亿元债券本息兑付压力,债务风险持续攀升。
债务风险的多重影响
巨额债务不仅考验着柳州的财政实力,更对当地经济产生深远影响。2022年,柳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至151.2亿元,同比下滑11.2%,财政自给率仅为41.75%,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土地出让的依赖度加大。债务压力下,柳州区域信用利差一度接近1000BP,市场认可度持续降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创新化债路径
面对严峻的债务形势,柳州市积极创新化债机制,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化解之路。柳州借鉴镇江、湘潭等地经验,采用“央行SPV+产业化债”模式,成功争取自治区出台专项政策支持。通过置换非标债务、优化债务结构等方式,2024年累计化解到期债务本息超过1000亿元,连续4年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央行SPV:化债关键一招
央行SPV(特殊目的载体)是柳州化债的核心工具。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必要时可为债务压力较大的区域提供流动性贷款支持。柳州抓住这一政策机遇,通过设立SPV,获得央行流动性支持,用于置换信托计划、资管计划、融资租赁等非标债务。化债后,柳州城投债务结构显著优化:银行贷款占比从40%提升至60%,债券占比从40%降至30%,非银非标占比从20%降至10%。
产业基础:化债底气
柳州作为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51.0亿元,利税总额168.2亿元。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稳健发展,为债务化解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柳州还积极对接金融机构,获取银行信贷支持,建立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多措并举推进化债工作。
未来展望
尽管柳州债务化解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不小挑战。下一步,柳州应继续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建议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深化央地合作:进一步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政策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推动平台转型:引导城投平台向市场化、实体化方向发展,提升经营效率。
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加强风险监测: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化解潜在风险。
柳州的化债经验为其他债务压力较大的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中央一揽子化债政策支持下,通过创新机制、多方联动,柳州正逐步走出债务困境,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