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熙路上的孙中山铜像:从立到坐的传奇
春熙路上的孙中山铜像:从立到坐的传奇
从站到坐:一座铜像的百年变迁
在成都春熙路的中心,有一座特殊的孙中山铜像。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孙中山雕像,而是以坐姿示人,身着长袍马褂,手中握着《建国大纲》,背后刻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座铜像见证了成都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其本身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从最初的站立姿态改为现在的坐姿。
站立的开始:1927年的政治宣言
1927年,北伐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四川宣布“易帜”脱离北洋政府,拥护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两周年,四川军政要员决定在春熙路树立一座孙中山铜像。这座铜像由雕塑家江小鹣设计,川军第28军军长邓锡侯和第24军军长刘文辉共同捐资,使用约500公斤铜料,由成都造币厂负责铸造。
1928年1月30日,铜像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当时的孙中山铜像是全身立像,身着中山装,双手紧握下垂,肘挂文明棍,碑座上刻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八个大字。这座铜像不仅是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更是一种政治宣示,象征着四川正式加入国民革命的行列。
坐下的转变:1945年的艺术重塑
1945年,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教授受邀对铜像进行重新设计。这次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姿态改变,更是一次艺术的升华和历史的沉淀。
改造后的孙中山铜像改为坐姿,身着长袍马褂,脚上仍穿着皮鞋。右手扶靠圈椅,左手握着《建国大纲》,半展长卷。肖像浓眉深目,神情作沉思状。这种设计不仅更加符合孙中山先生的身份和气质,也体现了对这位伟大革命家的深深敬意。
春熙路的变迁: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
春熙路始建于1924年,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从最初的摆摊小贩到如今的高端品牌,春熙路见证了成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蜕变。而孙中山铜像,就矗立在这条繁华街道的中心,见证了这一切变化。
2001年,成都市对春熙路进行改造,拆除了铜像两侧的建筑,修建了中山广场。广场占地约0.67公顷,铜像被安置在广场中央,四周鲜花簇拥,庄严肃穆。如今的春熙路年客流量已突破数千万,成为成都的商业地标和文化名片。
特殊的渊源:孙中山与四川
虽然孙中山先生一生未曾踏足四川,但四川与他的革命事业有着不解之缘。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作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孙中山曾评价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
这座铜像不仅是对孙中山个人的纪念,更象征着四川人民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它见证了成都的百年变迁,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如今,它静静地坐在春熙路的中心,仿佛一位智者,俯瞰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诉说着一段段历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