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河洛地理:寻迹洛阳十三朝 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河洛地理:寻迹洛阳十三朝 唐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26A013MV00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这句诗,道出了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从夏商周到隋唐,洛阳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探寻隋唐洛阳城的辉煌历史与人文魅力。

隋唐洛阳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2000多年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如是说。今天,在洛阳腹地的伊洛平原上,沿洛河一线分布着五大都城遗址,分别为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称为“五都荟洛”。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的都城。隋末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瓦岗军席卷中原,关陇军阀李渊、李世民父子趁势起兵,扫荡群雄。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李渊在关中自立为帝,建立李唐王朝。随后,秦王李世民挥师东征,攻取洛阳。

唐朝以长安为西京,以洛阳为东京(东都),文治武功,开放包容,创造了一个国力空前强盛、文化空前灿烂的梦幻王朝。两京大道车马不绝,蝉嘶虫鸣,高歌过女皇武则天君临天下的惊世传奇,也低吟过唐玄宗与杨贵妃旖旎浪漫的忘年之恋。

盛唐时期的洛阳是蜚声中外的大都市,人口百万,繁华至极,新潭码头舟船不绝,丝路驼铃响彻万里;天枢铭刻万国来贺,天堂惊艳异域来客;李白杜甫醉笑天津桥,诗酒论芳华;白居易刘禹锡把臂赏牡丹,共度夕阳红……

花香诗意氤氲四海,河洛文明无远弗届。各国遣唐使纷纷来洛参观访问,中国的饮食、茶道、诗歌、书法、汉服、建筑形制风靡四海,浸润日本、朝鲜等地,日本甚至仿照隋唐洛阳城营建了一个京都。

“安史之乱”后,唐朝盛极而衰,“洛阳城东桃李花”风中凋落,随波逐流。唐末藩镇割据加剧,“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历21帝289年的唐朝灭亡,繁华如云散,空余《长恨歌》。

玄奘西行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次年,他围城打援,击溃自号为郑帝的王世充,在虎牢之战中生擒前来搅局的夏王窦建德,挺进东都。

因憎恶隋炀帝的奢华做派,李世民命人毁坏洛阳端门城楼及则天门(后改称应天门),焚烧乾阳殿,只取隋朝地图、户籍等档案。待坐上龙椅升级为唐太宗后,他以皇帝视角审视东都宫阙残垣,颇感惋惜,遂重修洛阳宫,并虚心纳谏,休养生息,开创“贞观之治”。

隋末出家的洛阳高僧玄奘——《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正是贞观年间去西天取经的。玄奘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人。为“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他舍生忘死,孤勇西行,经天水、凉州、张掖、龟兹(今新疆库车)、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等地,远赴古印度求取真经。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载誉归国,唐太宗在洛阳宫召见了他。玄奘率众弟子译经弘法,撰述《大唐西域记》,记载西域诸国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气候物产等,为后人研究中亚各国的历史地理提供了珍贵文献。

今偃师区缑氏镇有玄奘故里、玄奘寺。缑氏因缑山而得名,嵩洛古道经过此地,道旁有唐恭陵,安葬着武则天的长子李弘。相传,周灵王的太子晋在缑山驾鹤成仙,武则天曾亲书《升仙太子之碑》,立于山顶。

女皇封禅

唐太宗晚年缠绵病榻,才人武媚侍奉床前,与太子李治暗生情愫。太宗驾崩后,武媚入感业寺为尼,不久被继位的唐高宗李治迎回宫中,立为皇后。

高宗在洛河北、涧河东营造上阳宫,与武后移居东都,并不断修筑宫室苑池,使得洛阳城比隋时更为恢宏壮观。高宗去世后,武后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改东都为神都,史称武则天。

《资治通鉴》记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

武则天执政时期,首创殿试、武举等科举新制,选拔培养了狄仁杰、郭子仪、姚崇、宋璟等一大批将相之才,并整修宫苑,建明堂,起天堂,造天枢,铸九鼎,在立德坊南引漕渠,开新潭,修建隋唐大运河漕运码头,把洛阳建设成了一个富庶文明、万国来朝的“山水园林城市”。

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女皇登嵩山封禅,改嵩阳县为登封县,登封之名沿用至今。

开元盛世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还政李唐,病逝于上阳宫。多年后,她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重用贤相,励精图治,打造了国富民强、四海升平的“开元盛世”。今洛阳开元大道即得名于此。

唐《通典·食货》记载,当时洛阳含嘉仓的储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杜甫有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玄宗多次巡居东都。洛阳与长安之间的两京大道上,建有许多行宫、馆驿,宜阳三乡的连昌宫最著名。

连昌宫位于洛河与连昌河交汇处,与女几山隔河相望,景色秀美。河畔的五花寺塔是崤函古道的地标建筑,人称“丝路西行第一塔”,因达摩偈语“一花开五叶”而得名。

相传,唐玄宗遥望女几山,灵感奔涌,作《霓裳羽衣曲》,和杨贵妃歌舞达旦。中唐诗人刘禹锡曾作《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云:“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所指便是此事。

国色天香

杨贵妃闺名玉环,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羞花之貌,艳若牡丹。她少时丧父,被叔叔杨玄璬收养,在洛阳长大。

北宋欧阳修曾赞“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并编著《洛阳牡丹记》。书中记载,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宋,隋炀帝、武则天皆曾敕命各地移植珍品牡丹入洛阳宫苑。

开元年间,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妃,出嫁长安,带走了百余株洛阳牡丹,栽种在西京。唐玄宗迷恋寿王妃,横刀夺爱,封作贵妃,并特召花匠入京,在皇宫及骊山遍种牡丹,以取悦美人。《龙城录》有言,洛阳人宋单父善种花,“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间色”,蔚为壮观。

唐玄宗和杨贵妃春日赏花,曾召李白写诗助兴。李白作《清平调》三首,赞叹“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传为佳话。

李杜相逢

大唐文坛群星璀璨,两京大道堪称唐诗之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及韩愈、柳宗元等大家往返西东二京,绝妙诗词满坑满谷,掷地有声。刘禹锡调侃“两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实非妄言。

刘禹锡是白居易的好友。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城南履道里,常与其诗词唱和,饮酒赏花。

升仙太子碑立在缑山上

李白和杜甫也是挚友。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44岁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在洛阳遇到了33岁的杜甫。

李杜相逢是千古难见的文坛盛事。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曾与高适结伴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杜甫还陪李白北渡黄河到王屋山访道,未料斯人已仙逝,李白思绪万千,在阳台宫作《上阳台帖》。这是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真迹。

次年,李杜同游齐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在东蒙(今蒙山)完成了李白受道箓的心愿。此后,两人各奔天涯,山水阻隔,重逢只在梦中。

安史之乱

隔断李白和杜甫的,除了距离,还有战乱。唐玄宗晚年耽于享乐,朝政腐败。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举兵反唐,洛阳失陷,中原板荡。

次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离京,行至马嵬坡,将士哗然兵变,杨贵妃被缢杀,玄宗洒泪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拥兵称帝,是为唐肃宗。

《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直到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方才平息。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得“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甫一腔救国热血,冒死北上投效新君,却遭贬谪。在崤函古道上,他写下忧国忧民的“三吏”“三别”,此后几经辗转,南下成都。

李白则被卷入“永王之乱”,锒铛入狱,命悬一线,最终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

史载,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士率唐军奋力拼杀,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收复中原。杜甫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遗憾的是,他中途病死在客船上,最终也没回到故乡。而唐朝遭此重创,元气大伤,亦不复辉煌。

唐末藩镇割据加剧,党争不休,天灾人祸频繁,农民军揭竿而起,“黄巢起义”导致唐朝国力大衰。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其杀害,改立新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逼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唐三彩与来庭县廨

唐朝是中世纪最为富强的国家之一,丝绸、茶叶、瓷器等畅销海内外,影响深远。海外称中国人为“唐人”,称华人聚居区为“唐人街”,即源于此。

洛阳是丝路起点、运河中心,纺织业、冶铸业、陶瓷业发达,南市、北市、西市商贸繁荣,外商云集。史载,武则天曾率百官及朝集使“祀先蚕于邙山之阳”,并在神都从善坊特设来庭县廨(音同谢),统管在洛的外国人。

20世纪初修筑陇海铁路时,洛阳邙山一带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三彩陶瓷器皿,举世瞩目。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巩县(今巩义,唐属洛阳)发现烧制唐三彩的窑址,进一步证明了洛阳是唐三彩的发源地。而今,唐三彩已成极其珍贵的“东方艺术瑰宝”。陈列在洛阳博物馆珍宝馆的黑釉马,正是唐三彩的典范之作。

八大景与千唐志斋

隋唐洛阳城风物优美,古时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列出了当时人气最旺的“洛阳八大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天津晓月、铜驼暮雨、邙山晚眺、平泉朝游,其中既有自然景观,亦有名胜古迹。唐宋以来,文人墨客争相吟诵。

龙门山色等胜景今时犹在,而很多蜚声一时的唐代地标性建筑,如武则天时屹立在天津桥北端门广场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已随昔日风云人物葬于历史深处。

洛阳北邙山被古人视为风水宝地,埋葬着无数帝王将相。20世纪初盗墓活动猖獗,加之修建陇海铁路,大量墓志石刻被弃置在田间地头。民国洛阳人张钫广泛搜购墓志石刻收藏保存。今新安县铁门镇的千唐志斋博物馆,藏有一千多方唐人墓志铭,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唐人生活画卷,字里行间勾连历史大事件。

海神乐与洛阳水席

唐代百业兴旺、文化灿烂,除了唐诗,饮食习俗、建筑艺术等亦风靡四海。“茶圣”陆羽著《茶经》,“茶仙”卢仝作《茶谱》,日本遣唐使和僧人将洛阳等地的煎茶技艺、品茶心得传回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京都别称“洛阳”“京洛”,是仿照隋唐洛阳城的建筑布局营造的。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催生出独具特色的风味饮食。唐代佛道兴盛,宗教繁荣,御厨融合宫廷国宴及宗教饮食,创制洛阳水席。此为河洛地区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套宴席,被誉为中国烹饪的活化石,与洛阳牡丹、龙门石窟并称“洛阳三绝”。

源于宫廷宴乐的洛阳海神乐,作为唐人的视听盛宴,亦传世至今。相传,周武王伐纣灭商,分封天下,祭祀四海之神;周公制礼作乐,世代相传。隋唐时期,筚篥等西域乐器传入中原,宫廷宴乐东西交融,大气典雅,盛极一时。

五代以后,宫廷乐师流落民间,海神乐传入寻常百姓家,并随南迁的河洛郎传播各地。今洛阳海神乐社的保留演奏曲目《嵩岳调》《苏武牧羊》等,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听之如闻仙乐,梦回大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