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信仰到炮火: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全纪实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29:4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信仰到炮火: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全纪实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罗杰·克劳力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的第二部。虽然书名已经剧透了结局,但这并不影响阅读的兴趣。克劳力细腻地梳理了众多史料,搭配一流叙事,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历史盛宴,非常推荐大家亲自到书中品味。以下挑几个有感的地方聊聊。

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勇气与残忍、工艺技术的精巧、幸运、怯懦、偏见和奥秘的故事。

——罗杰·克劳力

【宗教之爭】

书中提到,现在民族主义常将这场攻防解读为希腊和土耳其民族之间的战争。但这样的观点其实有些站不住脚。

首先,“土耳其人”其实是西方各国使用的词,并带有贬义色彩。一直到1923年,为了建立共和国,鄂图曼人才从欧洲“借用”了这个词。此外,1453年的鄂图曼帝国其实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包含很多被其征服的民族,并非只有土耳其人。同样地,拜占庭的守军组成也很复杂,许多成员甚至是来自西欧。基本上,我们很难用民族对抗的角度来定义这场战争。

在罗杰·克劳力看来,用“信仰对抗”来定调会更为贴切。对伊斯兰世界而言,攻陷君士坦丁堡意味着通往欧洲的扩张道路将畅通无阻;对西方基督世界来说,君士坦丁堡则是保护整个西方免受穆斯林入侵的重要屏障。两方对彼此都极为敌视。穆斯林称他们的对手是“可怜不信真主的人”;基督徒则称穆斯林为“异教徒”。

数百年来,穆斯林曾多次试图攻克君士坦丁堡,但总是铩羽而归。对他们来说,君士坦丁堡既是一个伤疤,也是一个渴望的源泉。甚至穆斯林还称它是“卡在真主喉咙里的骨头”。而在1453年的春天,两大一神教就在君士坦丁堡展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激烈碰撞。


穆斯林与基督世界的对抗(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西方的多角盘算】

如前段所述,这场战争其实可以理解为东西方的宗教之争。事实上,东罗马之所以能多次抵御穆斯林,很大一部分也是得益于西方的援助。然而,西方并非铁板一块,整个欧洲其实充满着各种矛盾。

虽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人也信仰基督,但他们的宗教理念与西欧却有着不小的差异。例如,东正教使用希腊语,而西方则使用拉丁语。彼此对教宗的看法也不同,东正教只接受罗马教宗在诸位牧首中有特别的地位,但西方却认为教宗拥有统领“整个世界”的权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矛盾可以说越来越深。在1054年,发生了著名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到了1204年,基督教十字军甚至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这使得让拜占庭人对西方更加痛恨深绝。许多城民极度仇视天主教会,甚至会把他们的狗取名叫“罗曼教宗”。从上面的讨论可以发现,拜占庭的东正教信仰与西欧的天主教信仰有着历史悠久、盘根错节的恩怨情仇。

如此矛盾一直持续到1453年,也就是鄂图曼帝国野心勃勃发动总攻的当下,都没有缓解的迹象。因此,当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援时,得到的往往只有不和谐的回响。这状况让城民更加觉得遭到背叛。

除了宗教分歧,经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比如威尼斯共和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就非常摇摆。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商业之邦,威尼斯对拜占庭与西方的宗教矛盾毫不关心,也不将保卫基督信仰这样的“要事”放在心上。对它来说,“经济”才是最重要的考量。

事实上,威尼斯与拜占庭在经济上很大程度是属于竞争关系。这让某些元老甚至投票主张让君士坦丁堡自生自灭。直到后来威尼斯人得到报告,发现鄂图曼帝国控制了通往黑海的贸易航道,且有威尼斯商船被击沉,他们才改变原本对拜占庭的冷漠态度。

上述种种复杂纠葛,都让这场1453年的这场战争充满悬念,难以预测。


当时的威尼斯(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攻城战】

1453年的这场攻防是标准的“攻城战”。而这个时期正好也是战争形态转变的关键节点。由于攻城方的战术多年以来都停滞不前,因此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守城方一直占有绝对优势。像君士坦丁堡这样的防御工事,其结构在5世纪时就已经成熟。数百年来,面对多次的围攻都未倒下。对拜占庭人来说,这座城池绝对是标准的“固若金汤”。

然而,一项攻墙怪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攻城战的规则,那就是“火炮”。早在13世纪末,欧洲各地就已经大量制造火炮并应用于战事中。然而,那时的火炮对战争影响甚微。因为它们过于笨重,而且准确度极差,是个震撼大于实用的新奇玩意。

火药武器约在1400年传入鄂图曼帝国。他们立即对火炮产生高度兴趣,开始兴建炮厂、开采铜矿并建立火药工厂。同时鄂图曼帝国也雇用了许多熟练的铸造工人和石弹切割工人。在1422至1446年期间,鄂图曼人对火炮的认识大幅加深。于此同时,火药的技术也取得新的突破,大大增强了火炮的威力还有稳定性。从此,攻城的优势渐渐从守方转向攻方。

在1453年春季,鄂图曼大炮开始对君士坦丁堡发动轰击。当时有段记载是这样的:

火药被点燃后,瞬间就发出一声可怕的轰鸣,脚下的大地猛烈颤动,一直传播到远方,那噪音是前所未闻的。然后是恐怖的雷鸣般巨响和可怖的爆炸,火焰照亮和炙烤了周围的万物,木塞子被干燥空气的炙热爆炸冲出,石弹被强大的冲击力推出。难以置信的力量驱使着石弹呼啸而去,击中了城墙,当即撼动和击毁了城墙。石弹本身则被炸裂为无数碎片,碎片四处乱飞,附近站着的人无一不死于非命。

从此,大炮的名声开始四处传播,“破城者”或“攻陷城市者”等名号开始不胫而走。火炮的出现,让君士坦丁堡不再无坚不摧,守方开始需要动脑与攻方斗智斗力。整本书对于伊斯兰如何攻克城池,以及拜占庭又是如何坚守阵地有非常精彩的描写,看得十分过瘾。这边就留给大家自行品味了!


当时的铜炮(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反动视角】

罗杰·克劳力透过大量史料,提出了一些对伊斯兰的“反动”视角,觉得很值得玩味。现今的穆斯林很容易会被与恐怖攻击联想在一起。伊斯兰教也经常被认为是激进且排斥其他思想的宗教。然而,如果回顾历史,会发现伊斯兰并不那么“排他”。

虽然鄂图曼人擅长征服,但由于伊斯兰教法要求要善待被征服的民族,他们对这些“新臣民”的统治其实相对温和。鄂图曼帝国对异教徒的赋税不重,这让他们很多时候比欧洲的封建制度还受欢迎。像巴尔干的农夫就很开心可以逃离拜占庭沉重的封建奴役制度。另外,鄂图曼帝国也不会要求基督徒改信伊斯兰教。以君士坦丁堡的这场征服来说,虽然鄂图曼是打着“圣战”的名义进攻,但对附庸却非常宽容。一项记载指出:

尽管他们是苏丹的城民,但苏丹并没有强迫他们摒弃基督教信仰,所以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信仰和祈祷。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场战争就非常平和。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整座城市依然陷入了血腥的掠夺当中。然而,罗杰·克劳力强调,这些暴行并不是伊斯兰世界独有的。在中世纪,所有攻破敌城的军队都会大开杀戒。而鄂图曼的表现甚至更具纪律性。比如苏丹原本承诺军队可以洗劫城市三天,但仅仅一天城市就被洗劫一空,为防止更多破坏,苏丹打破诺言,下令第一天日落就停止劫掠。

此外,伊斯兰攻占后的君士坦丁堡也与基督世界想象的可怕伊斯兰堡垒完全不同。当时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仅自认是穆斯林统治者,还自诩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因此,他着手重建了一座多元的都城。所有公民在这座城市中都有一定权力。不管穆斯林或基督徒都能在城内安家。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要帮现在的伊斯兰恐怖主义辩护。但现在的恐怖主义有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仅仅以穆斯林信仰来解释会显得过于简化和武断。这里无法详述,或许之后有适合的书籍再来更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

穆罕默德二世(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后记】

罗杰·克劳力在后记中提到他在处理史料时遇到了许多困难。虽然关于这个大事件的文字资料非常丰富,但因为这是在科学时代前的历史,只能依靠许多目击者的记录来还原当时的场景。然而,这些记录往往含糊不清,且常常存在夸大其词的情况。毕竟,每个记录者都有自己的视角与动机,更别提当时根本就没有客观报道的概念。

此外,1453年这个事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历史主要是由失败者所书写的。因此,罗杰·克劳力需要仔细分析基督徒的记述,才能解读出鄂图曼人的观点。同时,或许是由于创伤的关系,东正教希腊人的记录也非常稀少。而西方世界的叙事往往会大肆批判拜占庭守军。这些种种状况都大大增加了历史分析的困难度。

罗杰·克劳力说,他希望从这些文献中尽可能建立一个中立的版本,同时希望去捕捉人的声音,以第一手的资料重建故事主要人物的言词、偏见、希望与恐惧。作为读者,我觉着他做到了。整本书确实对各方的立场都有深刻的描绘,许多描述更是令人如临战事现场。很厉害的作品,推荐给大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