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重竞技女运动员的社会性别认同挑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重竞技女运动员的社会性别认同挑战

引用
澎湃
11
来源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350249
2.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8A03ECG00
3.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859724&s=fwtjgzwz
4.
https://new.qq.com/rain/a/20220307A0BYZ900
5.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7/21/070934.html
6.
https://www.sport.gov.cn/n14471/n14488/n14525/c27599849/content.html
7.
https://www.sport.gov.cn/n14471/n14481/n14518/c23523664/content.html
8.
http://www.chinatyxk.com/gb/qkqw_v.asp?bookid=4644
9.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2-03/07/content_gA0e2Hlnw.html
10.
http://cssci.nju.edu.cn/ly_search_list.html?id=32G0822021020009
11.
https://tyxk.scnu.edu.cn/a/20240806/4816.html

重竞技女运动员在赛场内外面临着独特的社会性别认同挑战。在赛场上,她们通过释放身体能量实现自我赋权,但在场外却因肌肉健壮而引发社会性体格焦虑。为有效缓解这种焦虑,她们采取流动性认同和最优特质认同策略。这项研究表明,重竞技女运动员如何在主体构建与客体定位之间进行权力纷争并积极自我赋权。

01

引言

重竞技女运动员在体育领域展现出非凡的力量和技巧,但她们在赛场内外面临着独特的社会性别认同挑战。一方面,她们通过力量展现实现自我赋权;另一方面,她们的肌肉健壮体型却引发社会性体格焦虑。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自我认同中,也反映在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评价中。

02

理论框架与研究现状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重竞技女运动员的媒介形象,需要关注性别建构、权力关系和性别角色等核心概念。Judith Butler的性别表演理论指出,性别不是生物决定的,而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表演不断建构的。在体育领域,这种表演尤其体现在运动员的自我呈现和媒体报道中。

已有研究发现,重竞技女运动员的社会认同分为竞技态身体认同和社会性别态身体认同两种形式。在赛场内,她们通过身体能量的释放实现自我赋权,包括身体解放感带来的身体赋权、积极身体认知构建的自我效能感,以及性别平等观念与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在竞技场外,她们则面临着由于肌肉健壮而引发的社会性体格焦虑和情景化焦虑。

03

具体案例分析

以湖北省柔道运动员冯莹莹为例,她通过刻苦训练获得多个重要赛事奖牌,展现了女性在重竞技项目中的力量和毅力。媒体报道强调了她的训练刻苦和成绩,同时也突出了她的女性身份和性别特征。例如,她被授予“省直机关最美巾帼奋斗者”称号,这既是对她运动成就的认可,也是对她女性身份的强调。

南京市重竞技运动学校女子柔道运动员徐仕妍同样展现了女性在重竞技项目中的实力。她入选东京奥运会,成为江苏省女子柔道队的佼佼者。媒体报道聚焦于她的运动成绩和训练经历,同时也强调了她的女性身份和性别特征。

04

社交媒体呈现与自我认同

社交媒体为重竞技女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我和与公众互动的平台。她们通过分享训练日常和比赛经历,展现女性力量和自我认同。例如,冯莹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训练照片和比赛视频,展现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女性魅力。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挑战,一些运动员面临网络恶意评论的困扰。这些评论不仅针对她们的运动表现,还涉及她们的外貌和性别特征。

05

学术研究视角

学术研究深入探讨了重竞技女运动员的社会认同构建过程。研究发现,她们通过运动赋权实现自我认同,但同时也面临着身体焦虑的挑战。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她们采取流动性认同和最优特质认同策略。流动性认同允许她们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调整自我呈现,而最优特质认同则帮助她们在保持运动成绩的同时,兼顾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期待。

06

结论

重竞技女运动员在主体构建与客体定位之间进行权力纷争,并积极自我赋权。她们通过运动赋权实现自我认同,但同时也面临着身体焦虑的挑战。社交媒体为她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带来了网络恶意评论的困扰。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重竞技女运动员的社会性别认同差异,以及社交媒体对她们自我认同的影响。

重竞技女运动员的社会性别认同挑战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性别议题。她们的努力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更是在为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拓展女性发展空间做出贡献。通过理解她们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女性在体育和其他领域的全面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