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的绿色电网: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创新实践
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的绿色电网: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创新实践
在宁夏的沙漠地带,一座座输电铁塔矗立在金色的沙海中,不仅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电力,更见证着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不懈努力。该公司通过生物治沙、植被恢复和科技创新等措施,成功实现了电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沙漠变绿洲:生物治沙的创新实践
银东直流输电线路宁夏段有20%的电力铁塔位于沙漠地带,由于植被覆盖率低,风沙侵蚀成为电网运维的一大隐患。面对这一挑战,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自2012年起就开始探索生物治沙模式。
“刚开始没经验,撒播的草籽、种植的树苗成活率低。后来,在当地林场的指导帮助下,采取生物治沙模式,用草方格把流动沙丘改造成固定或半固定沙地,再在草方格中栽植白柠条苗,撒播沙蒿等植物的种子,逐步恢复塔下的植被。”项目负责人谢贵文介绍。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努力,这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项目累计新增草原面积1446亩,线路周边植被覆盖率提高70%,新增草原植被固碳量约合16.98吨。截至目前,已累计种植各类低矮灌木8万余棵,播撒草籽1000多公斤,治理沿线沙漠总长度75公里,治理面积近45万平方米。
电网建设中的生态智慧
除了沙漠治理,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还在电网建设中融入了诸多生态保护措施。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该公司采取了“防、护、引”的策略,通过搭建人工栖鸟架、安装无害护鸟设备等方式,有效平衡了电网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为了给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在铁塔附近搭建人工栖鸟架,降低它们在铁塔筑巢的概率。同时,利用无人机、视频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对线路通道进行实时、立体化的巡视检查,确保电网和鸟类安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该公司还联合森林公安局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电力+自然”科普宣传活动,向员工及沿线群众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鸟类甄别常识等,进一步建设环境友好型电网,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在生态保护工作中,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公司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环境敏感区的识别与辅助分析,优化线路走径,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生物的影响。同时,还建立了电网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利用摄像头和无人机实现远程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我们造的人工鸟巢舒适宽敞,安装位置也有讲究,通常布置在线路杆塔非带电区段,引导鸟类在安全范围活动,确保鸟类与电网都安全。”工作人员介绍道。
这些措施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提升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据统计,通过实施这些生态保护措施,该公司所辖区域的电网涉鸟故障率显著下降,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展望未来:持续守护生物多样性
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探索更多电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新路径。该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生物治沙范围,优化人工栖鸟架设计,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我们将继续推进国网‘生命鸟巢’‘候鸟生命线’‘绿电方舟’等公益项目,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助力加快建设美丽中国。”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通过持续的努力,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不仅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