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3种气死人的「无效安慰」方式,很多人都在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3种气死人的「无效安慰」方式,很多人都在做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nabenxinli.com/index/xlzxun/detail.html?id=275

当我们失恋时,听到"别难过,好男人有的是";当与亲友发生矛盾时,听到"别太较真了,你就不该掺和这事";当工作不顺时,听到"我比你还惨"……这些看似安慰的话语,往往让我们感觉更糟。为什么明明是出于好心,安慰的话却总是说不到人家的心坎上?可能是因为你接收或输出的安慰,都是「无效安慰」。

"无效安慰"之一:长辈教育式

朋友小张跟我抱怨过自己的另一半,说他"只论对错,从不考虑我的感受"。

有一次,小张在公司里和同事闹了点不愉快,下班回家后,心里还是憋着气,忍不住跟自己老公吐槽。

结果,老公非但没有附和她,还说她自己也有错,说她不应该因为一点小事就挂脸,得饶人处且饶人,跟同事闹僵后能有什么好处。

小张听罢,火噌噌地往上冒,撸起袖子就要跟自己老公理论一番。

最后,一场第二天就可以翻篇的同事矛盾,直接扩大成了一场夫妻"战争"。

虽然,小张老公可能是出于好心,想给妻子提一些如何更圆滑地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建议。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争辩对错和是非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人一旦沉浸在愤怒情绪中,听到对方头头是道地分析自己做没做对时,只会有一种感觉:

Ta在指责我。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懂道理,也不是不懂所谓的利害关系,而是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需要一个倾听的人。

当情绪得以表达和宣泄,理智就会自己回来,我们自然就会重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无效安慰"之二:空洞鼓励式

我曾接待过一位女性抑郁症患者。

当我们聊到人际关系时,她提到,身边的亲友总是会劝她想开一点,别那么脆弱,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每当听到这些话,她总会觉得很痛苦,好像所有的坏情绪都是她自己想不开,自作自受。

有时候,她也觉得自己这么消沉是不对的,也忍不住怀疑自己:"难道真的是我太没用了?"

听她讲到这部分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心疼。

真想告诉所有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和朋友:

不要去否定患者的抑郁情绪,更不要急于让患者走出痛苦。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当我们急着用鼓励将对方从负面情绪中拉出来时,反而会阻拦对方自由地表达情绪。

因此,这种"空洞鼓励式"的安慰,往往会导致好心办坏事——安慰的人很无力,被安慰的更无力。

"无效安慰"之三:互相比惨式

所谓"比惨",其实就是通过找到一个比当事人更惨的案例,来证明对方的情绪都多渺小、多不值一提。

其中的潜台词就是:你看,还有比你更惨的人呢。

这曾经也是我和好朋友之间经常用的一种安慰方式。

譬如,好友准备了大半年的考证,结果没通过。

如果是以前的我,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可能会这样去安慰她:

"别难过了,你这都不算啥,我科三不也考了两次才过,还有那个谁谁,以前成绩特别好的那个,这个证Ta也考了三次才拿下呢……"

这段话有什么问题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表面上我是希望用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去开解朋友,但在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反客为主",开始诉说起自己和他人的惨事。

而朋友的烦恼不再是这场对话中的关注点,朋友的情绪也丝毫没有得到宣泄。

兴许我的朋友还会在心里默默地想:

考驾照和这种考试能相提并论吗?别人没有考过是别人的事,我又和别人不一样……

痛苦,是无法被比较的。

非得将不同个体所经历的负面事件和情绪放在天平上称一称,量一量,看看孰轻孰重,这不会让人产生同病相怜的被理解感,只会消解对方经历的独特性,让人觉得自己被忽视。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安慰"?

人们愿意把那些难过和烦恼拿出来分享,本质上都是渴望被理解,渴望获得安慰和联结。

而上文所提到的三种无效安慰,本质上都是在否认、忽视当事人的情绪,阻止当事人表达和宣泄情绪。

这不仅无法让当事人的情绪好转,反而还增添了一层不被理解的痛苦。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安慰呢?

其实,关键在于四个字:

支持 共情

所谓"支持",其实就是支持当事人表达情绪。

如果把人的内心比作一个玻璃瓶,那当人们寻求安慰时,其实就意味着这个玻璃瓶中的东西已经满到快溢出来了。

除非主动转移出一些来,否则玻璃瓶随时有可能被挤压得爆炸。

支持人们表达情绪,其实就是允许人们转移玻璃瓶里的东西。

做到"支持"这一点,你甚至都不用开口说些什么,只是认真、耐心地倾听,就已经足够了。

这种无声的倾听和陪伴,其实也是在表达:

"我愿意接纳你的难过,我希望你说出来之后,会好受一些。"

所谓"共情",其实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代入对方的立场,体验对方所感受到的情绪。

这并不等于同情。

共情是一种能力,而同情是一种自恋。

具体来说,共情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即看到别人难过,你也会感到难过;

另一种是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即换位思考别人为什么会这么难过,对别人的情绪进行判断和推理。

一般来说,先出现的是情绪共情,随后才是认知共情。

"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并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痛苦"——这也正是心理咨询师在做的事情。

很多来访者都曾表示,咨询师对自己帮助最大的部分,正是他们感觉自己被共情到的那部分。

当情绪被看见、被接纳,之前的困扰就慢慢解开,之前的问题也能逐渐找到答案。

然而,要做到恰到好处地"共情",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承接负面情绪的能力。

如果你无法很好地接住别人的情绪,甚至自己都容易被情绪感染或影响,建议还是不要贸然行动。

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处理,比如心理咨询师。

无效安慰我们可以尽量避免,但有效安慰却不是有好的出发点和心意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有专业的方法和能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