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敏姐”事件背后:媒体如何应对短视频摆拍乱象?
“阜阳敏姐”事件背后:媒体如何应对短视频摆拍乱象?
近日,“阜阳敏姐”因发布虚假家暴视频被行政拘留十日,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短视频摆拍现象的关注。媒体行业在面对此类视频摆拍乱象时,应该如何有效应对?本文将探讨媒体在揭露和治理摆拍视频方面的策略和措施,以期为净化网络空间提供有益建议。
短视频摆拍现象的现状与危害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但同时也滋生了大量虚假信息。一些创作者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不惜通过摆拍、虚构等方式制造虚假内容。这些虚假视频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甚至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
以“阜阳敏姐”事件为例,谭某为博取同情和流量,与其前夫共同摆拍家暴视频,并在直播时谎称报警。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可能引发社会对家暴问题的错误认知。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媒体未经核实就直接转发转载,进一步放大了虚假信息的影响。
媒体的责任与应对策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承担着重要的把关责任。面对短视频摆拍乱象,媒体应采取以下策略:
加强信息核实:媒体在报道前必须对信息来源进行严格核实,避免未经证实就盲目转发。对于热点事件,应多方求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提升专业素养:媒体从业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辨别能力,熟悉各类虚假信息的特征,以便及时识别和阻止虚假内容的传播。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媒体应积极履行舆论监督职责,对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进行曝光和批评,维护健康的舆论环境。
开展媒体教育:通过报道典型案例,向公众普及如何辨别虚假信息,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
平台与政府的协同治理
除了媒体的责任外,短视频平台和政府部门也在治理摆拍现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抖音为例,平台已采取多项措施应对虚假摆拍:
- 要求创作者标注虚构内容:新规要求创作者发布剧情虚构内容时需在显著位置标注“演绎”,并上线“演绎”声明功能。
- AI工具识别造假视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视频内容进行审核,识别潜在的虚假信息。
- 建立账号信用体系:对违规账号采取封禁等处罚措施,下架不实视频。
政府层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已启动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聚焦“自媒体”乱象、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等问题。各地网信部门也积极行动,如阜阳市颍州区委网信办及时发现并处理了“阜阳敏姐”事件。
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议
尽管各方都在积极应对短视频摆拍现象,但目前仍面临法律惩处力度不足的问题。《网络安全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虽有相关规定,但实际操作中多以删帖或行政处罚为主,违法成本较低。因此,建议: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虚假视频的法律责任,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优化执法效率,确保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 制定统一的内容标准:政府、平台和社会应携手合作,共同制定内容审核标准。
结语
治理短视频摆拍乱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媒体应坚守新闻伦理,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公众也要提升媒介素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网络环境,让虚假信息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