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教你古诗读音
《中国诗词大会》教你古诗读音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一个关于古诗词读音的争议引发了广泛关注。节目中,主持人龙洋在朗读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时,将“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看”字读作一声,这一读音立即引起了现场观众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读音错误,也有人指出这是遵循古诗词平仄格律的特殊读法。这个争议不仅体现了古诗词读音的复杂性,也引发了我们对如何正确朗读古诗词的思考。
古诗词的读音问题,尤其是多音字和入声字的读音,一直是困扰读者的难题。在现代普通话中,许多古音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使得我们在朗读古诗词时常常感到困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读音问题呢?
现代普通话:古诗词读音的主流
专家们普遍认为,朗读古诗词时,应该以现代普通话的读音为主。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指出:“用普通话来念可能和古音稍近些,但这也不是古音,只是‘旧读’。此外,古音变化得太多了,全部体现在字典上也无必要。”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钟如雄也表示:“古诗词的朗读,应该以合乎汉语语音演变规律的现代语音为标准。”
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固守古音而不前。现代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其读音规范应该得到尊重和遵循。在日常教学和朗诵中,使用普通话读音不仅便于理解和传播,也有利于推广普通话的普及。
特殊情况下的“变读”
然而,在某些特定场合,为了体现古诗词的音韵美,适当调整读音也是必要的。广州大学教授吴相洲提出了两个原则:其一,韵脚部分,如需押韵可以照顾古音读法;其二,不同音代表不同含义的字应读古音。例如,在杜甫的《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如果将韵脚“看”读作四声,虽然意思能懂,但与“安”押韵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适当调整读音,可以让诗词的韵律更加和谐。
多音字的读音辨析
多音字是古诗词读音中的一大难点。例如,在王维的《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中,“著”字应该读作“zhuó”还是“zhù”?正确的答案是“zhuó”,因为在这里“著花”是开花的意思,与“著作”的“著”不同。再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古音读“jì”,今音读“qí”。这种读音的变化,不仅关系到诗词的平仄,也影响着我们对诗句的理解。
入声字的处理
入声字是古诗词读音中的另一个难点。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之中。但在南方一些方言中,入声仍然保留。例如,“屋”、“竹”、“玉”、“谷”等字在粤语、闽南语中仍保留着短促的入声读法。在朗诵古诗词时,是否需要恢复入声读法呢?
专家们的意见是,不必刻意恢复入声。北京大学教授孙玉文指出:“古音是古代一个共时的语音系统,今天的学者虽然可以根据语音发展规律构拟出古音,但如果照此读诗,大多数人听不懂,反而丧失了语言基本的交流功能。”因此,在现代普通话的语境下,我们不需要刻意追求古音的还原,而是应该在理解诗词意境的基础上,用现代读音来表达诗词的美感。
教学与朗诵中的实践
在教学和朗诵实践中,如何处理古诗词的读音问题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陈双新建议:“一般大众朗诵古诗词还是应以审定读音为准,因为这是根据语音发展演变规律所知道的最有依据的读音。”同时,他也强调,从事《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研制和修订工作的专家会考虑到某个读音在古今历时之间、普通话与方言共时之间的关系和依据,更要考虑到不同读音是否有明确的别义功能,以及大众的实际使用状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普通话读音为主,同时解释古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格律和意境。在朗诵会上,为了体现古诗词的音韵美,可以在特定场合适当调整读音,但这种调整应该是有限度的,不能脱离现代普通话的规范。
结语
古诗词的读音问题,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话题。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古诗词的读音,既要尊重古音的传统,又要符合现代语言的规范。在日常教学和朗诵中,我们应该以现代普通话读音为主,同时在特定场合下灵活处理,以体现古诗词的音韵美。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既能传承古诗词的文化精髓,又能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