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上京城遗址新发现:揭秘唐代宫廷取暖神器
渤海上京城遗址新发现:揭秘唐代宫廷取暖神器
近日,渤海上京城遗址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罕见的宫廷取暖装置——火炕。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渤海国宫廷为适应北方寒冷气候而采取的独特措施,还进一步证实了渤海上京城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上的高超水平。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都城遗址之一,渤海上京城遗址不仅是研究唐代东北地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宫廷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
渤海上京城:一座仿唐都城的辉煌遗址
渤海上京城,即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东京城,是渤海国(698-926年)的五京之一,曾两次作为都城,历时160多年,在渤海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京城的建制和规模完全仿照唐都长安城,分为内城、外城和宫城三个部分,全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城垣外有城壕。城的四面共有十门,南北两面各三门,东西两面各两门,对称分布。
宫城是皇室成员居住的地方,位于皇城中部,东西宽1050米,南北长约720米,布局也仿照唐长安宫城,用南北向宫墙将宫城分为中、东、西三部分。由皇城、宫城组成的宫殿区中轴线即全城中轴线,轴线延长到皇城之外就是朱雀大街。位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轮廓清晰,殿前有大面积的城市广场,推测是举行国家大典的重要场所。
火炕:古代宫廷的取暖神器
在渤海上京城的皇城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使用火炕的宫殿遗址。火炕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一种集供热、睡卧、通风于一体的民居建筑技术,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火炕的发现,不仅体现了渤海国宫廷为适应北方寒冷气候而设立的取暖装置,也反映了渤海国在建筑技术和生活方式上对唐朝文化的吸收和创新。
火炕的砌筑材料多为土坯、砖,炕面由沙土抹成,铺有炕席或牛皮纸。火炕的科学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热量由下而上均匀散发,不会造成头热脚凉的现象。此外,火炕对一些虚寒体质和寒性疾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够温散寒邪,防止人体阳气受损。
考古发现的历史意义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揭示了渤海国宫廷为适应北方寒冷气候而采取的独特措施,体现了渤海国在建筑技术和生活方式上对唐朝文化的吸收和创新。其次,火炕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渤海上京城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上的高超水平,为研究唐代东北地区的建筑技术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最后,这一发现也为了解古代宫廷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展示了唐代宫廷取暖设施的多样性和技术水平。
结语
渤海上京城遗址火炕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唐代宫廷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火炕作为古代宫廷的取暖神器,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智慧,也反映了唐代建筑技术和生活方式的高超水平。这一发现将进一步推动对唐代东北地区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