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非遗中国年”意蕴何在?这台晚会“秀”给你看!
首个“非遗中国年”意蕴何在?这台晚会“秀”给你看!
2025年首个“非遗中国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新春特别节目《2025年非遗晚会》在央视综合频道热闹登场。晚会以“非遗过大年”为主题,通过创新融合理念,生动展现非遗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繁荣景象,尽展“非遗中国年”的文化味、烟火气和国际范。
非遗里的中国,必有“非一般”的年味——值此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之际,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如果能来一场遍访全国各地多彩非遗的文化之旅,岂不快哉!
大年初三、初四(1月31日、2月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新春特别节目《2025年非遗晚会》,在央视综合频道热闹登场。全国各省(区、市)300余项极具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千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聚在大美雄安,陪观众朋友一起“非遗过大年”!
应景喜庆祥和的新春氛围,《2025年非遗晚会》对全国各地的特色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在总台**“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理念的指引下,打造高水平的非遗展演,生动展现非遗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繁荣景象,尽展“非遗中国年”的文化味、烟火气和国际范**。
首个“非遗中国年”,意蕴何在?《2025年非遗晚会》让观众们真切感受到:中华大地上,南腔北调百花齐放,东西交流更添异彩,齐而鸣之,便是一曲珠璧交辉的非遗华章;协而奏之,便是中华文明汇流澄鉴、荟萃万方的黄钟大吕。
而今,当“中国年”成为全球共享的“世界节”,非遗也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走向青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共创文化的“星辰大海”
非遗正当“潮”
嗣前人之造诣,踵其事而增华。
今天,非遗在无数守护者、传承人、创新者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重新发现与创新表达下,活力奔涌。春节“申遗”成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非遗涌动起的国风国潮,也更加热烈地“拍打”着每个人的心。
《2025年非遗晚会》主舞台以画卷、卷轴为视觉标识,仿若历史长卷,又如飞虹拱桥,前区布置水系波光荡漾,巧妙勾连非遗古今,开启蔚为大观的文化大秀。
冀中笙管乐与交响乐和鸣,奏出雄安新区的《星辰大海》;京剧与现代歌曲《回马枪》融合,呈现青春气息的国粹表演;热血的街舞和咏春碰撞,以舞载武,一下带出了广东传统和时尚交融的气质。
既是蛇年春节,怎能少了《白蛇传》?浙江节目《画中游》融入越剧唱腔,以龙鳞装的《西湖十景》为串联,重现许仙与白娘子在断桥的经典重逢。
河北节目拿蔚县剪纸为主视觉元素,用摇滚乐队、潮流电音、流行唱腔再结合梆子腔和丰宁满族吵子会,赋予冀东民歌《回娘家》新的生命力;重庆节目《川江号子》将铜梁龙舞搬上舞台,在歌曲编创中融入石柱土家啰儿调选段,金桥吹打器乐表演,燃重庆长江之魂。
吉林节目《瑞雪迎春》将观众的视线带进冰天雪地,当朝鲜族扇子舞跳起来,玉树琼花绽寒天,美妙绝伦;天津节目《祝福你》融入大三弦、天津快板和说唱,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
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为非遗展演拓展开更恣意的表达空间。
AR技术解锁了青花瓷韵、北国雾凇、点墨成真等多种沉浸式舞台场景,还用于构建“物大人小”的超比例奇观化视觉场景,以及实现“一秒变装”,让舞台与秀场无缝切换;机器人、机器狗、机械臂、AI技术、CG技术等也酷炫登场,营造出在传统、现代与未来中穿梭的非遗体验。
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峨眉派女子功夫团与打太极的熊猫机器人合作演绎的四川节目《武韵华章》,可飒可萌;湖南节目《山河图》融合跑酷打铁花、机器狗跳舞,呈现了一场气势磅礴的创新秀演。
江苏节目《茉莉花》通过CG技术“焕活”苏绣作品《姑苏繁华图》,把观众瞬间“拉”进江南水乡;陕西节目《九九八十一》创造性地采用机械臂操控皮影的呈现方式,打造了一个科技感、时尚感与文化感兼备的“西游”舞台。
非遗,在如此自信而又自由的交融碰撞中,展现出其青春勃发的无限可能。
《2025年非遗晚会》力图传递的是: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助力非遗出新更出彩。
这边唱来那边和
“中国年味”与世界共享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
《2025年非遗晚会》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中,广西节目《山歌好比春江水》尤其光彩夺目:西班牙钢琴家与壮族天琴、京族独弦琴非遗传承人合奏这首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刘三姐歌谣,中国歌手和国际友人用中文、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俄语共同演唱,展现了一种国际视野的“这边唱来那边和”。
“中国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节”,这意味着春节以及中华文化在全球获得广泛认可。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新春致辞中所说,列入非遗后,春节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普遍的习俗,“向全世界传播着欢乐与和平的信息”。
以非遗为媒,展开“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探索,让春节成为外国友人了解和认知中国的重要窗口,是《2025年非遗晚会》的一大着力点。
如观众所见,舞台努力用国际范的非遗语言对话全球观众,向全世界传递春节祝福。冀中笙管乐与交响乐的大气合奏、朝鲜扇子舞和芭蕾舞的曼妙融合、佛山咏春拳同街舞的帅气过招、冀东民歌和摇滚乐的热烈呼应……一次次点燃《2025年非遗晚会》的现场气氛。
中国非遗,璀璨夺目,馥郁芬芳。
何其有幸,我们拥有这么丰富的文化瑰宝,可以邀世界共赏。它们的光芒和芬芳不断扩散的过程,正是中国年味和中华文化不断走向远方、对话世界的过程。
赶非遗大集
天南地北的年味都在这里了
作为非遗的“集大成”节点,中国春节本身,即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这棵以中华文化为“主干”,各民族、各地域非遗为“枝叶”的大树,年复一年,生命葱茏。
《2025年非遗晚会》在非遗展演之外,还依据各省(区、市)特色与非遗要素搭建了非遗市集,把全国各地的“非遗年货”搬到了荧屏上。
从吃的、穿的、用的,到玩的、赏的、品的……非遗好物构建的年俗盛景,让众多观众连呼“目不暇接”。
在观众们看来,晚会唤醒了许多久违的年味记忆,更有如非遗的“博览会”,令人沉醉于这万千华萃,由衷感念祖先的创造、人民的智慧。
春节,其实就是在一系列与非遗密切相连、又不断吐故纳新的生活方式中,和家人朋友共享幸福年味。
非遗版的春节,如何过出“非一般”的味道?
从广东的澄海灯谜、河北的蔚县剪纸、山东的潍坊风筝,到陕西的“社火”、川南的“请春酒”……博大精深的非遗宝库可提供的“年味之选”,多到数不过来。
很多时候,年味甚至只是舌尖上的一口乡愁:陕西的𰻝𰻝面、内蒙古的阿拉善烤全羊、山西的花馍、辽宁的小鸡炖蘑菇、广西的螺蛳粉、贵州的酸汤鱼……每一样热腾腾的美味,都用最朴素的力量,连接着家乡与他乡。
可以说,《2025年非遗晚会》摊开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年味图鉴”。它让观众看到,生活何等可爱,文明如此可掬。
姹紫嫣红的非遗景观,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进取的态度,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本文原文来自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