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非遗中的舞台魅力
河南坠子:非遗中的舞台魅力
2006年,河南坠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作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河南坠子不仅在舞台上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河南坠子起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它之所以被称为“河南坠子”,是因为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
河南坠子的表演形式多样,既可以一人演唱,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可以两人对唱,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舞台魅力
河南坠子的舞台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唱腔特点、表演技巧和伴奏乐器。
唱腔特点
河南坠子的唱腔朴实、易懂,板式丰富。常用的板式有平板、寒板、慢板、快板、垛板等。唱腔音乐是河南坠子唱腔的主导部分,由多种曲调(板腔)构成,包括引子、起腔、平腔、送腔、尾腔等部分。根据唱词的不同句式,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塞韵、滚口白等唱法,形成节奏和旋律上的明显变化,以表现不同的感情。
表演技巧
河南坠子的表演身段与动作追求秀气、活泼。手、脚的运用,要出得利索,收得迅速,点到即是。三弦书的表演要诀,河南坠子基本通用,只是有的说法不同。如“二郎担山”、“一步一锤”,河南坠子叫“亮翅”、“二仙传道”。豫东河南坠子的“一步三相”表演技巧,也有人使用。
伴奏乐器
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是坠胡,也叫做坠琴、河南坠子。原是由小鼓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定弦为四度,前奏为“5-1”弦,唱腔则变为“2-5”弦。由于它常作五度转换,所以艺人们说:“过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坠胡主要是随腔伴奏,有时加花,或用老少配等手法烘托唱腔,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经典剧目与传承
河南坠子拥有大量经典剧目,如《包公案》《刘公案》《三国演义》等,既有长篇大书,也有短篇唱段。其中,《刘公案》是清代晚期的一部民俗说话作品,共106回,以清朝名臣刘墉的断案故事为基础,通过艺术加工展现其清廉正直的形象。
在传承方面,河南坠子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人。如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等名家,她们的演唱风格各具特色,分别创立了“乔派”“程派”“董派”等艺术流派。此外,还有“郑州三刘”——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等著名女艺人,她们以表演细腻、妩媚、豪放而著称。
文化价值
河南坠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价值:河南坠子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见证了中国曲艺艺术的发展历程。
艺术价值:河南坠子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技巧和伴奏乐器,展现了中国传统曲艺的艺术魅力。
社会价值:河南坠子贴近民众生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情感,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
文化交流价值:河南坠子流传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河南坠子作为中国传统曲艺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在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我们应当珍惜这份文化遗产,积极传承和弘扬河南坠子艺术,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