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从童伶到豫剧皇后的艺术人生
常香玉:从童伶到豫剧皇后的艺术人生
“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经典唱词随着豫剧《花木兰》的流传而家喻户晓。作为豫剧的标志性人物,常香玉不仅将这首《花木兰》唱遍大江南北,更通过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不懈努力,将豫剧从一个地方小戏推广成了全国性的大剧种。
从童伶到豫剧皇后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出生于河南巩义一个贫苦的艺人家庭。9岁起随父学艺,13岁便以主演身份在开封成名。她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戏曲天赋,更在艺术上展现出非凡的追求和创新精神。常香玉博采众长,融合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声腔派系,同时汲取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剧、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的精华,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常派艺术。她的唱腔字正腔圆,韵味淳厚,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在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义演万里,豫剧传四方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常香玉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当时一架战斗机需要15.2亿元旧币,这对一个普通豫剧演员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常香玉不仅拿出了全部积蓄,卖掉了剧社的运输卡车和自己的房产,还带领香玉剧社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全国巡演义捐。
从1951年8月到1952年2月,常香玉和她的剧社成员们辗转郑州、信阳、开封、新乡、武汉、广州等地,行程上万里,演出近200场。每到一处,观众都闻讯而来,有的甚至从几十里外赶来送鸡蛋支持。最终,他们成功筹集到15.27亿元旧币,购买了一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命名为“常香玉号”。
这次义演不仅展现了常香玉的爱国情怀,更让豫剧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她带领剧社成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演出,用精湛的艺术为灾民献上精神食粮,用婉转的乡音抚慰人们的心灵。这次义演活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激发了无数百姓的爱国热情,也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上了豫剧。
艺术传承与人才培养
常香玉深知艺术传承的重要性。1948年,她在西安创办了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她设立的“香玉杯”评选活动,至今已发掘和培养了上百位豫剧新人。常香玉还坚持“三三三制”演出原则: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为最基层的观众巡回演出。她常说:“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德艺双馨是我一生的追求。”
“戏比天大”的艺术追求
常香玉一生视艺术为生命,将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豫剧事业。她生活简朴,一件衣服常常补了又补,一个不起眼的小平房一住就是17年。但只要是为了艺术,她总是不遗余力。2003年底,80岁的常香玉身患癌症在北京住院,当得知奥林匹克中心工地有一场专门慰问河南农民工的演出时,她坚持拔掉输液管,戴上发套遮掩住化疗后稀疏的头发,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舞台,为观众清唱了一段《柳河湾》,这段演出也成为她一生舞台生涯的绝唱。
常香玉的一生,是为豫剧事业奋斗的一生。她不仅通过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创立了常派艺术,更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奉献精神,将豫剧从一个地方小戏推广成了全国性的大剧种。她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