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笑话史》:一部关于幽默的开山之作
《中国笑话史》:一部关于幽默的开山之作
《中国笑话史》是著名学者王学泰的最新力作,也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中国笑话发展史的专著。该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笑话从西周到魏晋时期的演变历程,展现了这一独特语言艺术形式的魅力。
作者简介:游民文化研究专家
王学泰,1942年生于北京,原籍山西清源。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王学泰在游民文化研究领域卓有成就,著有《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流民》等专著,被誉为“游民文化研究第一人”。此外,他还出版了《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人的饮食世界》等多部著作,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笑话的发展历程:从嘲讽到艺术
萌芽期:西周至春秋
王学泰在书中指出,笑话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笑话散见于《诗经》《左传》《国语》等文献中,内容较为简略,但已显露出嘲讽的特征。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中对统治者的讽刺,以及《左传》中记载的“晋灵公不君”等故事,都体现了早期笑话的雏形。
附庸期:春秋战国至东汉
这一时期,笑话开始作为说明道理的工具,附庸于“子书”或“史书”中。纵横家为了游说诸侯,大量采用民间笑话,使其逻辑更加通俗易懂。例如,苏秦、张仪等人的游说辞中就包含了许多幽默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宋人”笑话的现象,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偏见。
自觉期:魏晋至隋唐五代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笑话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文人的自觉意识增强,笑话逐渐摆脱了附庸地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笑林》的出现标志着笑话集的诞生,虽然原书已佚,但现存的二十余则笑话仍能让我们领略到当时的幽默风采。这一时期的笑话不仅在政治领域发挥作用,更深入到民间生活,成为人们释放情绪的重要方式。
笑话的语言艺术
王学泰在书中深入分析了笑话的语言艺术特点。他认为,笑话的创作需要具备三个要素:说笑话者和笑话本身位置要低、对景发笑、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幽默感是创作笑话的心理基础,而创造笑话的人可以分为幽默人、怪人和优人三类。书中还探讨了笑话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如双关、谐音、反语等,展示了笑话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笑话的社会意义
王学泰指出,笑话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一种社会观察的窗口。它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差异、文化偏见、政治生态等。从早期的嘲讽他者到后来的善意嘲弄,笑话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笑话也是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互动的产物,它在朝堂和民间的双向流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笑话史》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笑话研究的空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了解笑话的发展历程,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文化内涵。正如王学泰所说:“笑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而笑话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