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险+期货”:养殖业风险管理的新模式
“农险+期货”:养殖业风险管理的新模式
“农险+期货”这种创新金融模式正在为我国养殖业插上科技翅膀,不仅有效化解了养殖户面临的价格风险,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模式自2015年试点以来,已连续八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
“农险+期货”模式如何运作?
“农险+期货”模式是一种创新型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具体来说,就是农户向保险公司购买基于农产品期货价格开发的价格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再通过场外期权将风险转移给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则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这种层层分散风险的机制,为农户提供了市场价格风险保护。
广东实践:肇庆模式的创新探索
在广东省肇庆市,这种创新模式正在为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四会市石狗镇的生猪养殖户吴晓斌为例,他通过“保险+期货”模式为1000多头生猪投保,成功挽回了8万多元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2023年肇庆市共有57户养殖企业和农户参与该项目,财政补贴693.77万元,交易所补贴556.59万元,累计为32.7万头猪提供5亿元价格风险保障,最终赔付1754.95万元。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化解了养殖户面临的价格风险,还减轻了农户的资金压力。
助力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
“农险+期货”模式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2021年以来,累计有7家期货公司在当地开展15个“保险+期货”项目,保障金额达2.77亿元,实现赔付917.68万元。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农户稳定了收入,还增强了他们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政策支持:从试点到常态化
各级政府对“农险+期货”模式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江苏省为例,2023年省市县各级财政合计安排6000万元,给予中小生猪养殖户80%的保费补贴。广西自治区财政则按照保费的40%比例予以补贴支持。这些政策支持不仅提高了农户参保的积极性,也为该模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展望:从“能用”到“好用”
尽管“农险+期货”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和定价,如何提高参与主体的能力和意愿等。未来,随着更多期货品种的上市和金融工具的创新,这一模式有望为更多农户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农险+期货”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为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贡献了金融力量。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一模式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