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反网络暴力最新研究报告:网络暴力治理面临三大困境
上海发布反网络暴力最新研究报告:网络暴力治理面临三大困境
12月28日,上海第二届反网络暴力论坛发布了最新《反网络暴力研究报告》,揭示了网络暴力的新趋势和治理困境。这份由澎湃新闻牵头发起的“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推出的报告,不仅分析了当前网络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还通过司法数据揭示了网络暴力案件的审理现状,为社会各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网络暴力的新变种:从言语攻击到“开盒挂人”
报告显示,网络暴力正在不断翻新其表现形式。除了传统的编造散播谣言、挑动对立歧视、侵犯公民隐私等行为外,一种名为“开盒挂人”的新型网络暴力形式正在兴起。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游戏或直播平台,施暴者通过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对其进行骚扰和威胁。2023年8月,B站就曾接到多名UP主投诉,反映有人在海外平台组织用户对站内主播进行“人肉开盒”,该案件牵涉18个省市,共计40余人,涉案人员主要活动者甚至是未成年人。
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暴力也呈现出新的特点。2023年10月,“上海4岁女童海滩走失”事件引发全网关注。部分网友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对女童父母进行无端指责,甚至造谣女童父亲是继父,给当事人造成了二次伤害。2024年6月,西安交大硕士毕业生李某某因毕业演讲引发争议,网络上迅速出现了“学术妲己”等不实言论,最终经警方调查确认为虚假信息。
司法困境:取证难、审理期限长、赔偿额低
通过对涉网络暴力案件裁判文书的分析,报告揭示了当前网络暴力案件处理面临的三大困境:
取证难:由于网络用户的匿名性,锁定施暴者身份成为一大难题。即使进入司法程序,受害人也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证据。
审理期限长:据统计,90%以上的网络暴力案件审理期限超过一个月,超过50%的案件审理期限超过3个月。这与网络暴力案件往往涉及多个侵权主体、案情复杂等因素密切相关。
赔偿额低:在法院支持赔偿经济损失的案件中,赔偿金额从96元至36万元不等。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为1元至10万元不等,且受害人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实际损失。
治理新进展:多方联动构建防护网
面对网络暴力的新挑战,上海市委网信办启动了多项整治行动。2024年开展的“清朗浦江·e企守护”专项行动中,共指导属地重点平台清理违规信息超过363万条,处置账号5.8万余个。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发现-核实-辟谣-处置-曝光”辟谣追责机制,提升互联网企业和广大网民的参与度。
互联网平台也在积极行动。微博、小红书、B站等平台纷纷推出“一键防护”、“小红盾”等防网暴功能。例如,豆瓣平台在过去一周就屏蔽了6325条网暴词语信息,删除了5696条网暴类举报内容,并对101个涉网暴账号采取了阶段性禁言措施。
专家建议,要有效遏制网络暴力,需要建立多方协同共治机制。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陈峰指出,必须明确各方权责,各司其职才能有效遏制网络暴力行为。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则强调,要关注生态化的网络舆论和网络暴力,防范别有用心者“让治理机制变成它的工具”。
未来展望:法治基石已筑牢,治理任重道远
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作为我国首部反网络暴力专门部门规章,为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但正如报告所指出的,网络暴力的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网络环境的复杂性、法律执行的难度、平台监管的局限性等因素,都要求我们在未来继续深化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
本次论坛不仅发布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更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共识。通过监管部门、互联网平台、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逐步构建一个更加清朗、和谐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