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
2022年11月29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努力。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的西汉时期。从最初的生煮羹饮,到唐代的蒸青团茶,再到宋代的点茶法,直至明清时期炒青散茶的普及,制茶技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完善。如今,中国人已经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多达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
六大茶类各具特色,制作工艺精湛。以乌龙茶为例,其制作过程包括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和烘焙等环节。其中,“做青”是乌龙茶制作的核心技艺,通过反复多次摇动、静置,使茶叶持续失水,生发出独特的香气。这种精细的工艺,体现了制茶师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茶,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家庭到工作场所,从茶馆到餐厅,从寺院到公园,处处可见饮茶的身影。在交友、婚礼、拜师、祭祀等重要场合,茶更是不可或缺的沟通媒介。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这些茶礼茶俗,展现了中华民族谦、和、礼、敬的价值观。
茶文化的传承方式多样而丰富。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是最主要的传统方式。比如,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在福建省安溪县王氏家族已传至第13代;径山茶宴自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万寿禅寺传承,目前已传至第121代。同时,现代教育体系也加入了传承行列,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态度、对和谐的追求。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贸易路线,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饮用中国茶,年消费量达500万吨以上。
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认可,更体现了中国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将继续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