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J21完成首次SAF演示飞行,中国航空业绿色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ARJ21完成首次SAF演示飞行,中国航空业绿色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6月5日,中国商飞公司的一架ARJ21支线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演示飞行。这是国产商用飞机在环保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航空业在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什么是可持续航空燃料(SAF)?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是一种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液体航空替代燃料,其原料可以是废弃油脂、生活垃圾和能源作物等生物燃料,也可以是从空气或工业排放物中捕获的二氧化碳制成的合成燃料。与传统航空燃料相比,SAF在全生命周期内最高可降低80%的碳排放量。
目前,国际主流飞机制造商和全球各大航空公司都在深入研究SAF的实际应用。据统计,2023年全球SAF生产量达到3亿升,预计2024年将增至18.75亿升。尽管如此,SAF仍仅占航空业燃料需求总量的0.53%,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演示飞行的技术细节
本次演示飞行所使用的SAF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原料来自俗称“地沟油”的餐余废油。餐余废油经回收处理后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建成的国内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进行加工,产出生物航煤,实现绿色资源化利用。
这款生物航煤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航空煤油(3号喷气燃料)的体积掺混比例为40%,各项物性参数均与传统石油基燃料一致,符合国家标准及行业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亚洲第一个、世界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生物航空燃油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航空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SAF展现出巨大的环保潜力,但其商业化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从地沟油变成生物航空燃油的全流程成本大约是普通航空燃油的3倍。其次是产能问题,目前我国已建成的SAF年产能为20万吨,已宣布的规划产能超过300万吨,但相比每年3000多万吨的航煤消费量,SAF的生产规模仍然偏小。
为推动SAF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鼓励生产企业联合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尽快实现技术突破,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地沟油回收体系,建立生物航煤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推动其商业化规模应用。
本次ARJ21飞机成功完成SAF演示飞行,不仅验证了国产生物航空燃料与国产商用飞机的兼容性、安全性,更为未来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随着技术进步和产能提升,SAF有望成为航空业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助力中国航空业迈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