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乡村人才新高地
职教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乡村人才新高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为乡村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创新举措,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更加突出的实践性和贴近性。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能够直接服务于地方产业需求。同时,职业院校分布广泛,更贴近农村地区,便于开展培训和服务。此外,职业教育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为乡村振兴提供及时的人才支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农民点餐"到"阳光空间"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农民点餐、学院送餐"的培训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出个性化学习菜单,为农民提供定制化的精准培训服务。据统计,学校已累计培训以乡村振兴急需人才为主的实用人才10万余人次,发展出100多个特色培训菜单,形成了生产服务—质量检测—营销推广—品牌建设全产业链菜单服务体系。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打造了"阳光空间"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以"落实中央政策阳光,普惠百千村社居民"为宗旨,整合校内外资源,为结对村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常山县东坑村为例,经过4年的帮扶,该村年经营性收入跃升到100余万元,被评为省3A级景区村。目前,"阳光空间"村社服务点已在全省建立了103个,推进技术服务61项,服务范围遍及文成、平阳、松阳、江山、淳安等全省10多个县(市、区)。
产教融合:架起科技与产业的桥梁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开展食品质量与安全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与社属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班、定向班等人才培养项目,多方位、多层次为涉农行业、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学校还依托行业、产业调研,紧密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加大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农资营销等涉农专业建设力度。
在科技服务方面,学校成立了浙江合作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经济智库,通过技术赋能,攻克行业技术瓶颈,推动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据统计,学校主持或参与涉农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省级领导批示成果3项、厅级奖励8项、涉农专业群拥有发明专利10余项。
展望未来: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职业院校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包括: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社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科技服务:组建专家团队,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构建校乡发展共同体: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地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科技服务,职业院校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