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最新调查:村委会换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华师大最新调查:村委会换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关于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最新调查报告,揭示了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选举规范化程度显著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村委会换届选举在规范化、组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61个有效样本中,98.08%的村委会换届方式为村民选举,仅有1.92%的村庄采取乡镇任命方式。在选举方式上,64.96%的村委会采取“推荐候选人,再选举”的方式,31.89%的村庄采用“海选”方式,两者合计占比高达96.85%。
选举过程的组织化程度同样令人瞩目。94.60%的村庄在换届选举时专门成立了选举委员会,且这一比例随村庄收入水平提高而上升,高收入村庄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8%。从选举结果来看,95.78%的村委会换届选举投票率超过80%,符合《村委会组织法》规定的有效选举标准。
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村委会换届选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发现,村民参与动力不足、投票点设置不规范、委托投票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
村民参与动力不足成为最大困境。在258个有效样本中,反映“村民认为选举与自身利益无关,消极选举”的村庄占比达21.58%,而“村民选举权意识不够强烈,参与度低”的占比为18.88%,两者合计占比高达40.46%。
选举程序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投票点设置和委托投票方面。63.63%的村庄设置了流动票箱,明显偏多。在委托投票中,超过四成的样本采取口头委托方式,不符合《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中关于书面委托的要求。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
面对这些挑战,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贵州省乌当区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载体,聚焦减负、增收、提质等方面,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
在基层减负方面,乌当区通过印发《乌当区村(社区)“三项清单”(2024版)》,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47项、正面证明事项7项,严格执行不出具负面清单证明事项20项。同时,下沉39名编制人员到乡镇(街道),选派驻村工作队20支,在职报到党员4013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为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热情,乌当区全面提高村干部报酬。按照村干部每人每月增加500元、社区工作者每人每月增加400元的标准,村干部“一肩挑”达到每月5500元,社区干部“一肩挑”达到每月5400元。同时,科学设置村干部报酬岗位等级序列,村“两委”“一肩挑”人员年平均报酬可达7.9万余元,社区“一肩挑”人员年平均报酬7.3万余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乌当区采取“八个储备一批”模式,选配储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05名,平均每个村(社区)储备超过两名。通过党校培训、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后备力量能力素质。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议
针对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规范选举程序:合理设置投票点,加强对固定投票箱和流动票箱的管理,严格控制流动票箱的使用。规范委托投票行为,严格执行书面委托制度。
强化选举监督:乡镇政府应对选举进行全过程监督,加强对委托投票和投票箱的监管,督促村委会建立规范的选举档案。同时,引入媒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监督,确保选举过程公开透明。
提升村民参与动力:通过设立临时宣传机构、编顺口溜、漫画等形式,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结合入户宣传、下院子讲解等方式,提升村民参与选举的能力。对参与选举的村民提供适当补贴,解除其后顾之忧。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村委会组织法》及相关地方性法规,确保选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选举方案、规则等,应及时修改或废止。
村委会换届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乡村治理效能。通过不断规范选举程序、强化监督机制、提升村民参与动力,必将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