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推荐:蒙古语翻译职业前景
北京大学推荐:蒙古语翻译职业前景
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招商推介会,将在11月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举行。10月16日,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联合实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可以看出,中蒙经贸合作正在大踏步进行。
边(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我国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也是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是继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之后,中国与毗邻国家共同建立的第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
2014年,中蒙政府部门签署了关于建设跨国经济合作区的谅解备忘录,以此为起点,双方又相继签署了关于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共同总体方案和关于建设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的协议。同时,中国政府向蒙古国提供了相应的优惠贷款,蒙古国加快了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为该国自由区向两国经济合作区的过渡,进行了相关法律条款的修订。2024年,在中蒙建交75周年之际,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合作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的建立,对于中国向北开放具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促进中蒙边贸发展。中蒙经济合作区区位优势显著,内蒙古地跨“三北”、内联八省,而二连浩特市又拥有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最大陆路口岸。除先天的招商吸引力之外,合作区也匹配了优惠政策以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集聚。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欧盟给予蒙古国7200种商品“超普惠制待遇”,符合条件的中方企业,可以对此加以利用,那就可能有机会向蒙方申请开具原产地证,以蒙古国产品向第三国出口。如果更多企业和产业模式能够借助上述政策叠加优势,在园区生存与发展,并进一步形成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和商品集散中心,必然有利于我国对蒙打造新口岸经济,推动中蒙边境地区,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节点区域,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经济“边缘区”向“核心区”发展。
其次,推动中蒙产业链协作。中蒙经济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蒙古国对中国出口产品主要包括矿产品、动物毛皮原料及其制成品等,中国对蒙古国出口产品主要包括汽柴油、食品、机械设备产品、日用品等。鉴于此,合作区将发展两条进出口加工的路径,一是构筑“蒙方区域初级加工-中方区域精深加工-国内市场销售”的进口产能合作模式,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矿产品、中草药材、珠宝玉石等进口资源加工项目;二是构筑“中方区域集聚/加工-蒙方区域成品组装-国际市场销售”的出口产能合作模式,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五金机电、家居建材、纺织服装等出口加工项目。两种模式依托中蒙资源禀赋,形成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有助于两国产业链紧密对接与协作。此外,经济合作区通过中蒙产业链平行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合作共赢为目标,对我国巩固拓展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将发挥示范作用。
再次,探索中蒙外贸新业态。高新技术产业、新业态、“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力量。商务部等17部门要求边( 跨)境经济合作区需前瞻布局中高端产业和新兴业态,鼓励区内因地制宜有序发展新能源、有机食品加工、民俗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在此背景下,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计划推进购物、演艺、体育和马产业等中蒙旅游特色项目,发展跨境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贸易新业态,培育跨境金融、检验检疫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国际医疗、国际教育、国际文化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可以说,中蒙双边贸易规模、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离不开新业态的赋能,而经济合作区不仅能够为两国新业态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平台支撑,也鼓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投资和技术升级,这也为新业态的引入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有望成为中国向北开放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平台。然而,其充分发挥境内外联动,衔接上下游跨境产业合作的功能仍需长期建设。未来,中蒙经济合作区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将政策设计列为核心,争取国家部委在园区试点自贸区政策,持续优化合作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力;另一方面,应重视绿色能源和材料产业的引入,这符合二连浩特市打造中蒙生态文明共建试验区的要求以及蒙古国将与我国相邻戈壁地区列为绿色能源发展区的定位。(作者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副研究员)
随着中蒙两国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精通蒙古语的翻译人才需求激增。据相关数据显示,普通懂蒙古语的业余翻译月薪已可达6000元到8000元之间,而北京、深圳等地对蒙古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尤为旺盛。这表明,学习蒙古语并在职场中应用,将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可观的职业发展空间。
北京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之一,在蒙古语专业培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蒙古语言文化专业成立于1949年8月,是北京大学设置较早的外语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蒙古国通用的蒙古语喀尔喀方言及西里尔蒙古文专业。本专业现有教师4人,其中副教授2人(博导1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主要从事蒙古语教学和蒙古国的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已相继开设出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蒙古语言、文学、文化、历史、宗教等40余门课程。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蒙古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能胜任实际工作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对蒙古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外交以及政治、经济现状等有较广泛的了解,能从事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新闻、出版、外语教学和外国问题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专门人材。至今已经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短训班学生200余人。他们大多数工作在外交、商务、新闻、文化、教育及蒙古学研究等领域,为促进中蒙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蒙古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担任蒙古语翻译、兼职蒙古语翻译等职位。该专业就业行业主要为:教育/培训/院校、互联网/电子商务、新能源、制药/生物工程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院校学科型教育,旨在针对翻译职业的特殊要求,培养高层次、职业化、应用型翻译人才。
随着翻译行业对翻译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扩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已成为必然和现实。这一新兴的专业学位教育如何逐渐实现与翻译职业评价体系的有效接轨,从而成为国内甚至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学位”(即一旦获得这种学位就能进入翻译行业从业),也已经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翻译人才评价管理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和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一个是职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一个是翻译专业人才评价体系,虽然两者的工作形式不尽相同,但两者之间在工作目的、导向以及作用还是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
1、两者都是为翻译行业提供高层次、实践型、专业化人才的渠道,对提高我国翻译队伍的整体水平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两者的服务对象都是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并以此为自身今后职业发展方向的人员;
3、两者在工作内容上都强调要侧重培养或者评价翻译人员从业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可以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和翻译资格考试在管理层面上具有进行合作的良好基础。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翻译教育事业及翻译人才评价事业的双发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应该和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进行有效衔接。
如何来进行有效衔接呢? 目前,国际、国内有两种衔接模式可以借鉴:1、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毕业证书的学生直接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2、专业学位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必须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目前,有关管理机构正在论证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途径,初步考虑:翻译硕士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后,参加全国二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可以免考“综合能力”科目。二是翻译硕士专业学生毕业须先获得二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证书才能获得翻译专业硕士学位证书。这种合作,不但符合双方的共同目标,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相信不久的将来,相关管理机构将达成共识,推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通过上述办法,翻译硕士学位教育就能够同翻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专业技术职称制度、行业准入制度及行业规范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真正达到了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学位”标准。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将为翻译行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外合作交流领域的扩大,翻译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翻译培训、出版和技术市场不断拓展,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产业。但翻译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尚不够规范,缺乏必要的准入制度,翻译专业培训也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建立一个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尚没有一个政府部门来统管整个翻译行业。中国翻译协会作为中国翻译行业唯一的全国性专业组织,顺应时代的发展,在2004年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上修订了章程,明确了中国译协作为学术性、行业性团体的性质,确定了中国译协将积极进行行业指导,参与行业管理的工作方向。这是中国译协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不仅对于中国译协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中国翻译事业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
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建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都为翻译行业管理打开了思路、同时也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当一个翻译硕士专业学生拿到学位时,他同时拥有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二级证书(相当于翻译专业技术中级职称),根据中国译协章程规定,还有资格申请加入中国译协,成为中国翻译协会的个人会员,从而纳入翻译行业管理的范围。这对于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讲,是一举多得;对于国家来讲是培养了一个优秀、合格的专业人才;对于翻译行业来说是壮大了高层次、应用型的职业翻译队伍和行业大军,为行业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实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翻译行业管理三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是一项利国、利民、利翻译事业健康发展的创新之举。
[作者简介]黄友义,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本文节选自《中国翻译》2007年第4期)
根据猎聘网数据显示,蒙古语翻译的月均薪资为10394元。具体薪资分布如下:
- 3K-4.5K占比18.0%
- 6K-8K占比29.0%
- 8K-10K占比17.0%
- 10K-12K占比8.0%
- 12K-15K占比8.0%
- 其他占比16.0%
从工作年限来看,薪资水平随经验增长显著提升:
- 1年以下平均月薪为8953元
- 1-3年平均月薪为10871元
- 3-5年平均月薪为16785元
- 5年以上平均月薪为18663元
学历方面,本科学历平均月薪为10633元,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大专学历平均月薪为5980元。
主要城市平均薪资对比显示,蒙古语翻译在不同地区的薪资水平存在差异。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对蒙古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尤为旺盛,薪资水平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蒙古语翻译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中蒙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蒙古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北京大学等高校的蒙古语专业为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将进一步推动翻译行业规范化发展。对于有志于从事蒙古语翻译的人来说,现在正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