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影像诊断中的永存三叉动脉揭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影像诊断中的永存三叉动脉揭秘

引用
MedSci-临床研究与学术平台
9
来源
1.
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cb79e9725276
2.
https://rs.yiigle.com/CN11535420141303/463928.htm
3.
https://rs.yiigle.com/cmaid/1198019
4.
https://rs.yiigle.com/cmaid/468441
5.
http://www.zgyxyxlm.com/mobile/document/info/4471?subjectId2=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818/12/44317392_930928430.shtml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207/06/80668860_1059258674.shtml
8.
https://rs.yiigle.com/CN115354202003/1198019.htm
9.
https://www.brainmed.com/info/detail?id=49211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是成人中较为常见的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交通。这种胚胎性血管结构在影像学检查中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01

解剖特点与分型

PTA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后走行与基底动脉吻合。根据其走行路径和解剖位置,主要有两种分型标准:

  1. Salas分型

    • 内侧型(蝶骨型):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膝部后内侧壁,穿过鞍背与基底动脉中上端吻合。这种类型在进行垂体腺瘤手术时需特别注意,以免损伤血管导致出血。
    • 外侧型(岩骨型):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膝部后外侧壁,绕行岩骨后与基底动脉中上端吻合。
  2. Saltzman分型

    • Ⅰ型:双侧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均依靠PTA供血,基底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发育不全。
    • Ⅱ型:仅小脑上动脉依靠PTA供血,大脑后动脉由后交通动脉供血。
    • III型:PTA不与基底动脉吻合,而是直接终止于小脑上动脉(IIIa型)、小脑前下动脉(IIIb型)或小脑后下动脉(IIIc型)。
02

影像学特征

在影像学检查中,PTA最常通过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来识别。其典型表现为一条异常血管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起源,向后延伸与基底动脉吻合。

  • CTA表现:可清晰显示PTA的起源、走行和吻合部位。内侧型可见血管穿过鞍背,外侧型则见血管绕行岩骨。在某些病例中,可观察到“TAU”或“三叉戟”征,这是PTA与颈内动脉形成的特征性影像。

  • MRA表现:后前位和斜位MRA图像上,PTA表现为从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向后延伸的异常血管,最终与基底动脉吻合。在与三叉神经痛相关的病例中,可见PTA压迫三叉神经根部。

03

临床诊断价值

PTA与多种临床疾病相关,主要包括:

  1. 三叉神经痛:PTA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可导致疼痛,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血管与神经的紧密接触。

  2. 脑血管病:PTA可改变正常的脑循环,与脑梗死、脑动脉瘤等疾病相关。在某些病例中,PTA的存在会影响脑血管病的治疗策略。

  3. 其他症状:包括眼肌麻痹、垂体功能减退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与PTA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04

鉴别诊断

在影像学诊断中,需要将PTA与正常的血管结构相区分。特别是与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正常血管的起源和走行进行对比分析,避免误诊。

永存三叉动脉作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的重要变异,其影像学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CTA和MRA等影像学技术,可以准确识别PTA的解剖结构和分型,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