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如何理解其心理机制?
双相情感障碍:如何理解其心理机制?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以情绪显著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会经历从极端高涨的躁狂状态到深度低落的抑郁状态之间的反复转换。这种情绪的剧烈波动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深远影响。因此,深入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生物学基础
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大脑存在物理上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的具体意义尚不清楚,但它们可能为揭示疾病病因提供线索。遗传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那么他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美国索尔克研究所正在积极开展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患者脑细胞在基因构成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和沟通。此外,他们还研究大脑如何处理信息来控制情绪,以更好地理解双相情感障碍如何破坏这种能力。
认知理论视角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能力上存在显著缺陷。心理理论是指个体推测他人意图、倾向和信念的能力,是人类日常社交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项发表在《Psychiatry Research》上的纵向研究使用眼神阅读测试(RMET)评估了91名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91名健康对照者的ToM能力。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平均RMET得分较低,表明他们在理解他人心理状态方面存在困难。这种差异在4.5年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ToM能力没有明显的改善或恶化趋势。
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ToM能力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在情感稳定期的双相情感障碍个体中,ToM能力较差的个体往往伴随着更严重的病情症状,如情绪波动、认知功能障碍等。这表明ToM能力的损害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多个医疗机构相继成立了心境(情感)障碍科,建立了与专病紧密结合的学术交流平台。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于2003年成立了“专病门诊-特色病房-院外康复”一体化的心境障碍科。此外,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成立了中国双相障碍协作组,定期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心理健康调查计划显示,全球范围内双相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4%。我国不同地区的调查数据也呈现出类似趋势,例如深圳的终生患病率为1.5%,而河北省的时点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3.13‰和5.15‰。
在治疗方面,研究者强调规范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结合。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药物、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常用药物包括锂盐、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旨在稳定情绪并预防复发。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心理教育和支持性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情绪波动。此外,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以及避免刺激物(如咖啡因和酒精)对病情管理至关重要。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波动性疾病,其心理机制涉及神经生物学、遗传因素和认知功能等多个层面。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机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还能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发现更多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奥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