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不爱说话,却很怕冷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不爱说话,却很怕冷场?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08A0A84900

社交场合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种尴尬的情况:明明自己不爱说话,却总是无法忍受冷场的尴尬,不得不勉为其难地找话题。这种"割裂"的心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应对呢?


前两天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可能因为已经毕业许久,刚一见面大家难免有些生疏,聊了两句就陷入冷场。作为一个内向i人,我其实很害怕社交,但却在那个时候因为忍受不了那种尴尬的氛围,主动跳出来打破沉默,开始努力寻找话题。结果没话找话,好像把气氛搞得更尴尬了。即使后来大家逐渐变得热络,聊天也轻松融洽了起来,我的大脑里却反复播放着刚刚冷场的画面。

回到家有些沮丧地和朋友谈起这件事,才发现原来并不是只有我有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不爱说话,却总无法忍受冷场的尴尬,觉得自己有责任感仿佛是内心有种责任感,驱使着自己“拯救”眼下尴尬的局面。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我们这种有些“割裂”的心态呢?

当我们害怕冷场时,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看,冷场到底是什么呢?在社交状态中,冷场是指谈话之间的长时间停顿,而这种停顿会带来一种令人尴尬的沉默。这种尴尬并不是沉默的自带属性,而是由我们大脑的解读导致的。

社会科学家泰·田代(Ty Tashiro)在他的著作《社交尴尬症》中解释道,当我们经历意料之外的沉默时,我们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部分“杏仁核”就会被这个感知到的突然停顿激活,发出警报,随即进入战逃模式。

研究人员将这种反应追溯到人类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的原始时代。在那时来自群体的拒绝对于个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任何让人感到“被拒绝”的信号都会使我们异常警觉。

在 2013 年的一项研究中,参与者听取了某人向朋友寻求帮助完成一项小任务的录音;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朋友在 500 毫秒内回复,受试者就会认为他们渴望提供帮助。但当反应仅仅是延迟到了 700 毫秒时,受试者就开始认为朋友是不情愿地同意了,即使他们什么也没有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脑会将沉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理解为一种委婉的拒绝。

由于沉默会被理解为拒绝,而拒绝会使我们恐惧,渐渐地,沉默也会间接地让我们感到害怕。

而随着文明的发展,生存的威胁降低,人与人之间关系多样化增加,人类的这种恐惧也有了一些变化。心理学家Namkje Koudenburg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写道:“对话流畅与积极情绪、归属感、自尊感、社会认同感和共识感增强有关。” 而:“通过短暂的沉默来扰乱流程会让人产生拒绝感和负面情绪。”

“尴尬”就是这些负面情绪的其中之一。

这种微小的恐惧本来是一种自然、合理的心理现象,可当我们将被拒绝的尴尬与外界的评价,甚至是自我价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被拒绝"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就变得过于重大,带来的结果也从一个社交挫折或者只是一个短暂的社交暂停,变成了灭顶之灾。我们的尴尬会被无限放大,让我们感到我们感到不安,恐慌,仿佛回了原始时代被拒绝就无法生存的状态,于是想要尽可能快地结束这种局面。

“莫名的责任感”从何而来?

除了强烈的不安以外,另一个促使我们打破冷场的因素是:我们似乎会在场上气氛尴尬时感到一种莫名的“使命感”,驱使着我们勉强自己去活跃气氛。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比其他人更敏感,能够更快地体察到对话中的暂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会在自己害怕沉默,害怕冷场时,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也会因冷场而感到不舒服。

在这种时刻,我们会感到自己似乎是唯一一个察觉到这种尴尬,并且有动力想要做点什么的人。于是便开始觉得自己仿佛对于打破场上的尴尬有一种天然的责任。

然而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尴尬常常是解读的产物,所以每个人感到尴尬的标准都会有所不同,这个标准会受到个人性格、状态甚至是文化的影响。在一场跨文化实验中心理学家观察到,美国人通常在沉默四秒后会开始感到尴尬,而日本人则可以舒适地沉默8.2 秒左右。这是由于美国是一个异质且外向的社会,在美国文化中,当一个人长时间保持安静倾向于被解释为一件消极的事情。而对于日本这样的同质社会,沉默更容易被理解为一种默认,是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在这样的文化中,短短几秒钟的沉默并不会让人感到不安。

所以有些时候,当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拯救尴尬的局面时,交谈中的其他人也许并没有感觉到这种尴尬。

当我们错误地预设其他人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尴尬感受,这种想法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通过我们的言行得到传达,从而激发出对方的共鸣和认同,令对方真的陷入尴尬的情绪中。这样的情绪会在双方之间逐渐蔓延,最终导致双方都真实地体验到了尴尬。

强行打破沉默真的可取吗?

有时,适当的沉默是社交场上一种自然的现象,而不是某个人的责任。

当我们想要凭一己之力强行结束沉默时,就意味着我们正在做出一个并不自然的动作,比如说勉强找话题或强行引入新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内心的尴尬感受往往并不会被化解,反而会感觉有新的尴尬产生了,而自己成了这场尴尬的中心。

除此之外,对于本身并不喜欢引导谈话的我们来说,追求无间断的对话可能会增加社交压力,会让社交的过程变得格外辛苦,把自己搞得很紧张,很被动,让愉快的聊天变成了疲惫的延续交谈。

对话结束之后自己也精疲力尽,需要沉默好久来充电。这样通过勉强自己去“消灭沉默,缓解尴尬,长此以往,会让我们在面对社交时感到很有压力。

与此同时,在社交中违背自己的真实需要,扮演虚假的自己,也会导致我们无法与人建立真实的连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通过勉强自己活跃气氛,在一场成功地伪装成“社交高手”的聚会后结识了新朋友,我们是否会开始怀疑:那个和对方结成朋友的自己究竟是谁,是不是之后的相处,我们都需要戴着面具呢?

在了解了这种心态的原因后,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这几个导致尴尬的因素"逐一击破"。

破除以下几个迷思,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在尴尬的氛围里自如地待着,让沉默也变得舒适起来。

  1. 破除“责任感”:在一段谈话中,我只需要为自己的状态负责

对于极度害怕冷场的我们来说,很多时候,我们在聊天时的关注点完全不在对话里,也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在周围人的反应和场上的“氛围”里,这也成为了我们感觉到尴尬而迫切的想要做些什么的基础。

一旦观察到氛围僵硬,我们也会陷入僵硬,具体表现包括但不仅限于:头皮发麻,脚趾抓地,高度关注他人反应,想象他人可能会对自己做出的社交评价,想要逃离这段对话......

为了避免这种注意力的跑偏,在聊天时,我们可以培养“聆听自己身体”的习惯,把对他人的关注适当转移到自己身上。在聊天停顿时,不如趁着这个机会询问自己内心的感受,是否感到舒适、紧张、愉悦或不安。这种关注自身感受的习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我们何时需要休息、放松,或者何时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体会冷场会给我们带来的感觉,可能是惶恐,可能是焦虑,不管感受到怎样的情绪,都提醒自己这只是我们的私人体验,不去预设他人也有相同的感受。

或者我们也可以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对话上。在冷场时,不妨允许自己走神,想想在之前的对话里提到的事。也许就会灵光乍现想到一些想要分享的话题。和着急着没话找话的生硬发问相比,真实的分享欲或好奇心更能够带来自然的回应。

  1. 破除“不安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脆弱

有段时间网络上很热门的话题讨论过,最好的关系就是两个人呆在一起时,即使沉默也很舒适。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哪些社交环境下能够舒适地沉默。

比如与家人共处时,我们知道他们理解我们的一切,无论是欢笑还是沉默。在熟悉的三五好友面前,我们也能感受到彼此的默契,无需刻意去填补每一个语言的空隙。

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关系早已建立了信任感,并不会担心自己由于说错了话或是沉默而遭到他们的拒绝,也不会担心他们因此会如何看我。

在其他社交场合中也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回忆曾经经历过的这些“令人舒适的沉默”,从中汲取启示。回想起那些时刻,我们可能会发现,对方并没有因为沉默而对我们产生负面的看法。这个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稳固和能够包容的沉默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

仔细体会后也许我们会意识到,偶尔的冷场并不是一场灾难。这样的认知让我们在交流中更加轻松,也更有信心去探索与他人的深入互动。

  1. 破除执念:冷场真的需要被打破吗?

就像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一场对话能够永远持续。在某些社交场景中,冷场实际上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结束信号。敏感如我们,正是有着觉察到这种信号的天赋。

当气氛稍显冷却,或许意味着我们已经把话题讨论得差不多了,又或许经过热烈讨论后,双方都有些疲劳。在这种时候,与其勉强填补寂静,倒不如以愉悦和自然的态度,适时地结束本轮交谈,这样的行为会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细致和关心,也会让交流变得更加轻松,没有负担。

结束一次对话并不等同于终结一段关系。它仅仅是一个暂时的别离,是一种暂停而非结束。恰恰是这种适时的结束,让我们能够在别离时保留一份期待。对方或许会因此感受到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再次分享更多的感受和思想。

社交互动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而复杂的存在,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读懂彼此的想法,也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完美地转化为语言。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会感觉与人建立联系的机会就更加弥足珍贵——也许一路上的一点笨拙就是联系的代价。不要担心这种笨拙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为沟通原本就只是为了建立连接,而非树立完美形象。

当我们以接纳和坦诚的心态去面对冷场,我们就有机会在这些短暂的停顿中,创造出更真实的人际关系。聚会结束后,十秒、二十秒的冷场转瞬即逝。留在彼此心里的,是真实的两个人走向彼此的那一刻,它会成为构筑起美好关系回忆的一个个瞬间。那一刻,你以最真实的方式,与TA建立起深刻的情感纽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