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如何扭转“白登之围”的耻辱?
汉武帝如何扭转“白登之围”的耻辱?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上,欲击匈奴。然而,在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他遭遇了冒顿单于的四十万精骑,被围困七天七夜,内外联络中断,无法相救。最终,刘邦采纳陈平之计,重赂匈奴阏氏,在阏氏劝说下,冒顿解围之一角,汉军乃得突围,至平城与主力会合。这一事件,史称“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后,汉朝被迫采取“和亲”政策,每年向匈奴贡献大量财物,以维持边境稳定。这种屈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达到了鼎盛。汉武帝在位55年,其中有44年都在进行军事征伐。这种长期的战争消耗,足以证明汉朝国力的雄厚。据《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种富庶丰足的景象,为汉武帝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不甘心继续屈服于匈奴,他开始积极筹备反击。在军事上,他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建设,选拔适应指挥骑兵作战的将领,修筑军事要道。在政治上,他加强中央集权,贬抑相权,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提高皇帝威望,削弱地方势力。在经济上,他征收商人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增加战争物资储备。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决定结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主动出击。他先后发动了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等重大战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西之战。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戍守。
在军事行动的同时,汉武帝还采取了外交策略。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虽然张骞首次出使未能达成预期目标,但他带回的西域情报为汉武帝制定西域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张骞的出使,最终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汉朝的西部边疆安全提供了保障。
通过一系列军事和外交行动,汉武帝成功扭转了白登之围以来的被动局面,不仅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还开拓了疆土,为汉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