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如何一年灭吴,终结三国鼎立?
司马炎如何一年灭吴,终结三国鼎立?
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东吴末帝孙皓投降,轰轰烈烈的三国大幕就此落下,天下重归一统。自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董,至公元280年天下一统,持续近100年的乱世终于画上了句号。
战争背景
公元263年,蜀被灭国,赤壁大战后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被打破了。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形成晋、吴对峙局面。
晋吴对峙局面
西晋据有原魏、蜀之地,已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州郡府县;东吴沿江为国,仅有荆、扬、交三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即今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等地区。综合力量对比上,西晋已占有绝对优势。
同时,晋与吴共有长江天险,双方接壤数千里。晋灭蜀后,占据了长江上游,晋武帝依照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浚为益州刺史,旋又加封龙骧将军,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王浚所建造的大型战船,长120步,可装载二千余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为实现水陆并进灭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这样,长江不但不是天堑,反而成了晋国水军进攻吴国的良好通道。致使拥有二十多万大军、占据半壁河山的东吴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内即被西晋横扫而亡。
晋灭吴之战示意图
当时的有识之士均认为统一是必然趋势,晋灭吴没有任何悬念,也不具有戏剧性。因此,这场战争并不出名。但是,作为重大历史事件,这次大战一点都不缺乏精彩,甚至开创了强大北方统一弱小南方的新模式。其军政谋划、战争准备、攻心与攻战策略、作战部署与实施等都值得研究与借鉴。
羊祜有精心谋划之功
三国末期,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之手。公元262年,司马昭提出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 ,再并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司马昭像
蜀汉灭亡后,吴国唇亡齿寒,在国力对比上对晋已处于绝对劣势。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即有灭吴之志,但因长江天堑的限制,未能即时出兵,可是灭吴的准备工作却暗中在积极进行。
羊祜曾两次向晋武帝司马炎提出灭吴的建议,从地利、人和、时机等各方面来分析论述吴国必然覆灭的形势,是十分中肯的论断。
羊祜认为(一国)凡是靠险阻得以保全的,是由于敌对双方势均力敌。如果力量强弱悬殊,虽有险阻也是保不住的。他以蜀国为例。蜀国的地势不是不险要,可以说一夫荷戟,千夫莫当。但是,在蜀国灭亡时,藩篱没有起多大作用。魏军进兵之日,乘胜席卷,进至成都。等刘禅一投降,蜀军阵营就全部瓦解了。
吴国到了孙皓统治时期,政治腐败,人心背离。孙皓除暴虐已甚外,还异常昏庸。他迷信巫卜,自以为可以统一中原,多次出兵进攻晋国,劳民伤财。因此,“人事不臧,天堑就难限南北,铁索横江未为固”了。
羊祜像
羊祜指出,晋国在积极备战,待时而动,而吴国却江防废弛,麻痹无备。现在江淮的险阻,不如剑阁;孙皓的残暴,过于刘禅;吴人的困苦,甚于巴蜀;而晋国的兵力,盛于往时,应该乘这个时候平定吴国,统一海内。
羊祜还提出多路并进水陆齐发举灭吴的战略部署,在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他认为,现在如果王浚、唐彬率梁、益之兵,水陆具下;祜可自率荆州之众,进逼江陵;胡奋、王戎直指夏口;王浑、司马伷所统率的徐、扬、青、衮之众,会师秣陵。
吴国以一隅之地,如要抵挡各路大军,兵分势散,防不胜防。只要一处被突破,吴国上下必然震荡,纵有智谋之士,亦不能为吴国筹划保全之策。
羊祜并不是空谈高论,而善于把他的宏大设想付诸于具体的战备与怀柔两手政策中。
他举荐王浚为益州刺史,在巴蜀训练水师,大造船舰,以备顺流东下;在荆州,还“务修德信,以怀吴人”。临死前所推荐的杜预,在后来灭吴战争中,能着眼全局,谋深虑远,运筹帷幄。
王浚像
可惜羊祜未能亲自实施自己的谋划,在出兵前一年病故了。后来,晋武帝策定的灭吴的战略方针和部署,可以说完全是羊祜遗留计划的翻版。
吴国灭亡后,群臣朝贺庆功,司马炎举杯流涕地说:“此羊太傅之功”。羊祜当是晋朝开国的功臣,也可以说三国时代末期的第一流将才。
采取在军事上长期准备和在政治上怀柔互相结合的两手策略
吴国的国防是依靠长江天堑和水师。吴国在孙权时代,政局安定,水师精强,凭长江天堑,坐江东,观成败。“魏国虽然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曹操下江南,兵败于赤壁。曹丕三次攻吴,都只好临江浩叹。
在当时的条件下,北方的军队要克服长江天堑,是比较困难的。这是晋国对吴国用兵的关键问题,要解决它,就必须从制作舟舰、训练水师着手。
战争结果证明:水师在灭吴战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晋武帝司马炎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充分准备的可靠基础上,这是切合晋国内外实际的。
晋武帝司马炎委派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守临淄;镇东大将军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同意羊祜在荆州减少守备巡逻的部队,进行屯田,以充军食;委派王浚为益州刺史,在巴蜀七年,训练水师,大造船舰。
司马炎还运用怀柔政策,优待投降的蜀汉君臣,量材录用,“一以慰巴蜀之心,其次倾吴人之望”,派谴使者通好吴国,以消除吴人的敌意;重用和重赏吴国的降将孙秀、孙楷,以瓦解军的斗志;遣还吴国的俘虏及家属,“降者愿去皆听之”,以开广大信。
特别是羊祜在荆州,“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行军过吴境,粮食缺乏,收割了吴人的庄稼,回去之后,按照粮食所值,用绢偿还;他率部队会猎于江沔,常停止于晋地,不入吴境;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又被晋军捕获的,都还给吴人;他与陆抗比邻而处,亦持友好态度,常遣使者通信问好,互赠酒药,以昭信义。
长江三峡地理
这些怀柔政策是颇见成效的,消除了吴国军民的敌意,对孙皓也起了麻痹作用,为尔后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杜预平定荆、交两州,几乎是兵不血刃,吴人望风而降,郡县传檄而定,达到了“攻心为上”的要求。
由此可见,长期充分的军事准备和有效的攻心策略是必要的,也是灭吴战争快速胜利的重要因素。
吴国国君昧于大势
东吴地跨大江南北,战乱较少,有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军队总人数为23万,尤以水军为强,有舟船五千余艘。
然而,孙权死后,废嫡立庶。宗室大臣分成拥嫡、拥庶两派,争权残杀,怨恨加深,使吴国政局动荡不安。
古战场图
东吴国君孙皓即位后,“法禁转苛,赋调益重”。不修缮内政,暴虐荒淫,导致民穷财竭,弄得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蓄。他常用各种残酷刑法来杀戮大臣,上下离心,人人自危,感到“死不保,仕者以退为幸”。又自恃水军强大,认为晋国无力对吴国用兵,凭借长江天险,戒备松散。
面对晋军进攻的严重威胁,东吴方面一些大臣深感忧虑。他们认为东吴虽有长江天险,但“长江之限,不可久恃” ,特别提出依靠长江天堑是靠不住的,是“守国之末事,非智此知所先”。劝谏孙皓对内改善政治,对外加强防守。
晋灭吴战场示意图
在政治上“省息百役,罢去苛扰”,“养民丰财”,以加强内部的安定和经济实力;在军事上,为防晋军从上游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