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识别和减少家庭的隐形创伤,帮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听资深心理咨询师怎么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识别和减少家庭的隐形创伤,帮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听资深心理咨询师怎么说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21A00TB700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想搞教育就得懂点心理。不少家长在育儿时会发现,和孩子互动时,自己会无意识地沿袭父母当年对待自己的方式,哪怕这曾是自己深恶痛绝,发誓绝不用在孩子身上的。原来当了父母后,自己又不知不觉走了爸妈的老路。早期母婴关系、一到六岁的亲子经历对成年人有何影响?童年经历、学校关系又会如何影响成年人?假自体的危害是什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真自体?何为真正的独立?如何让孩子独立?不独立、不成熟的成年人还有救吗?来听听景芳和资深心理咨询师王嘉悦聊聊家庭创伤和自我疗愈的话题。

原生家庭和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

一、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隐形创伤

在心理学层面上,创伤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 一型创伤是一次性的巨大的冲击性事件,比如地震、亲人意外离世;
  • 二型创伤是持续在生活中出现的事件。

资深心理咨询师王嘉悦将创伤分为三个层面:

  • 生存层面:一些事件发生会让人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安全有基础威胁;
  • 关系层面:因为一些事感觉自己有可能被抛弃,活在关系里很不安全;
  • 自尊层面:自我没办法被无条件接纳,自我价值没办法被看到。

三个层面的创伤并不一定是泾渭分明的,也可能是有交错的。

二、早期母婴关系对成年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胎儿在子宫里是安全无虞的,突然降临到陌生的世界上,非常需要各种安全和支持。如果一哭需求就能被满足、痛苦被缓解,就奠定了作为一个人在世界上最基础的安全感。

母婴关系就像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定义。一个人最初跟妈妈的关系,需求被满足的风格或者痛苦被缓解的风格是什么样子的,他就会带着这种原型的模板和期待,套用在新关系的建立上。

因此,一个人婴儿时期的成长经历,会给人留下深刻的长期影响。

早期母婴互动不良,会不会给人造成创伤?一个困难和挫折最后会不会成为创伤,要看挫折的经历能不能被重要他人所看到和讨论,自己是否能语言化它,是否能被一个安全的关系所接受、理解和共鸣。如果能得到这样的干预和反馈,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疗愈,就不构成未来成长的一个障碍。

三、一到六岁的亲子经历对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影响

从婴儿期到儿童期最大的转变是幼儿的关注和互动对象从妈妈,到爸爸以及家里的其他养育者,也就是从二元关系到三元甚至多元关系。

在这个过渡当中,会有一些创伤和不顺利的部分。比如一个女孩,当爸爸加入到二元关系中时,竞争就出现了。比如她觉得要跟爸爸抢妈妈,或者要跟妈妈抢爸爸。这就需要养育者创造很安全的关系,让她感觉到自己的攻击性和竞争性不那么危险,不会真的让爸爸妈妈很受伤。有了包容性,她才能健康发展,帮她进入到以后更复杂的人际环境中。

如果家长能让孩子感觉到和他的关系还是最重要的关系,同时让孩子释放出来的攻击性得到包容、收敛和控制,孩子长大后就更容易知道怎么处理和别人的二元到三元关系。

四、学校里的关系对成年人的创伤和后续影响

大概分两类:

1.和权威相处的关系

学校管理者形象的原型可能是他心里面养育者的原型。是觉得这些权威人物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还可以给到一些支持和帮助,还是觉得这些权威就是惩罚者,严厉不可接近,其实跟早期和父母相处的经历有关。

2.跟同辈相处的关系,可能会造成两种创伤:

(1)过度竞争造成的创伤

如果孩子处在竞争强度非常大的环境中,感受到只有竞争、对抗,缺乏合作、亲密互助,长大后很容易社会适应不良,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只有竞争获胜才能保护自己。但实际上,学校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一个人更好地社会化,建立和他人更好的互动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促成竞争。

(2)被霸凌的体验造成的创伤

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关系模式,让孩子有困境时愿意向父母求助。这就需要父母营造氛围让孩子可以真实表达自己,知道自己在暴露缺点和问题后依然可以得到包容和支持。

五、不良亲密关系和童年经历的联系

亲密关系中人最原始的一些防御方式,是从早期的关系当中习得和继承过来的。为了从重要的人那里得到肯定和安慰而变得过度依赖;为了保护内心的平静安全而变得过度冷漠、回避和退缩。

亲客体和疏客体,就是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基本气质。前者偏向于不断靠近别人和别人亲密,只有这样才觉得安全;后者看似很独立,不喜欢跟别人离太近。

大家可以识别一下自己的基础气质,当然这不是非黑即白的,所有人都会有疏客体的时刻,也会有亲客体的时刻。理解自己在关系中的风格,有助于更好地维系亲密关系。

自我疗愈

成年后的改变,容易吗?

一、已经结婚生子,却发现亲密关系有问题,如何自我修复和疗愈?

1.一些创伤的经历反而可以带给人现实社会功能更好的状态,因为创伤的防御功能反而让他更适应这个社会,让自己感觉更强大、更平静。想要打破这种模式,反而会让人有种崩溃感。如果到了这个节点,可以尝试疗愈、心理治疗等,这是比较基础的。至少要更多地跟他人互动和沟通。

2.跟自己孩子的互动也是冰块融化的过程。互动中有一些觉察、自我反馈,反思,也会有疗愈作用。总之,核心是进入真实的关系,觉察。观察跟孩子的关系,是很好的自我探索过程,能够看见自己和他人接触的行为模式,慢慢松动、改变很多,自己的改变又会促进和孩子关系的改变。这样育儿就是自我成长的契机。

二、有关真假自体

1.介绍真假自体:

  • 真自体:真实的自我和情感功能的部分;
  • 假自体:为了适应和满足外界眼光和标准而发展的功能,比如努力追求成绩、社会地位。

2.如何能让孩子发展真自体

孩子如何能比较好地发展真自体,依赖周围成年人和养育者对他的镜映。他的感受能不能被观察到,做出反应,让孩子意识到真正的自我感受的部分(自己的情绪体验,而不是考试等外在成就部分)是可以被理解被重视的,这是一个人发展自己最核心的部分。

在现在很卷的大环境下,需要家长去创造一个可以保护到孩子自体的边界和结构,外界对孩子的要求和标准不是完全不能进来,而是要被筛选、过滤一下,以可以被容纳的方式进来。

家长要先觉察给自己造成压力的那些东西是什么,内心先有个比较坚固的边界,然后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边界和关系的容器。

3、发展假自体的危害

孩子如果总在满足外界眼光和标准,就是只发展了假自体,到了成年,外在的壳很厚,内在体验却很空虚,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一个人要靠外在标准和成功才能支撑起自己的自我价值是不现实的,很难有人一生都在不断成功。一旦经受失败挫折,假自体的壳破掉,人就会崩溃。

4、发展出了假自体的成年人,该如何改变?

回到真实的关系中,慢慢感受自己的那些细微情绪,一些颗粒很小的情绪体验也是可以被理解、被共鸣、被同频的,也可以尝试做心理治疗。

三、关于独立

  1. 何为独立的心态

了解自己能给自己什么,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于自己给自己的东西,这种“自给”与“自足”相结合的状态才是真正的独立心态。

  1. 假独立:我比别人厉害,我不用依靠别人就可以做到所有的事,可以全然满足自己。这不是真实的状态,反而会让人觉得孤独无助。这种全能自恋,往往是一种自我防御,防止自己还得需要他人、还得要陷入一些关系里的恐慌。

一个真实的自我满足的状态,是自己知道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去自我支持,但如果没办法做到,可以向外寻求、去沟通互动。

  1. 分化独立的困难

举例:一个来访者学历很高、工作能力特强、家庭经济环境也很好,但始终很恐惧自己能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成长过程中,父母是特别强大的保护者,是全能权威,到了一定年龄段之后如果没有被祛魅,没有获得“依赖原生家庭,我也挺强,甚至在一些时刻我已经战胜了父母”这样的体验,孩子将来会遇到跟原生家庭分化独立的困难。

原因:孩子没有体验到哪怕是小小的进步、成就也能被养育者看到、认可,被理解和共鸣,会导致自主感的缺失。如果普通的日常事情不能让自己感到满足, 必须要有个看起来很宏大的事业成就,才能觉得自己有力量生存下去,才觉得自己是够好的,这种生命体验是非常痛苦的。

4.不够成熟独立的成年人,是否还能再改变?

人的一生都在发展和成长。当遇到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等难题,或者生活中的一些意外、社会大环境的变动,当这些挫折或者冲击出现的时候,人就有动力去成长和发展自己的更多功能。


从私人交往,到婚姻共处,再到亲子养育,“亲密关系”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领域。而我们相信,很多人对此的想法都是:尴尬。因为我们从原生家庭起,已经受到了太多创伤,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正确的对待和处理亲密的情感关系。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还能挽救么?我要怎么去沟通交流,让彼此都迈开第一步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