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班昭:古人的兄妹情有多深?
班超班昭:古人的兄妹情有多深?
在中国历史上,班超和班昭这对兄妹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班超以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平定西域的功绩闻名,而班昭则以深厚的学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女性典范。他们的亲情深厚,不仅是兄妹,更是彼此生活中的支柱。这段跨越千年的兄妹情,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班昭:续写《汉书》的才女
班昭(约49年-约120年),字惠班,又名班姬,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她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班彪是当时的文豪,哥哥班固继承父业继续撰写《汉书》。然而,班固在永元四年(公元93年)因牵连窦宪案被关进监狱,不幸死在狱中,修史工作因此中断。
汉和帝深知班昭在史学方面的造诣,于是任命她为续写《汉书》的最佳人选。班昭全面接手这项任务后,首先校勘了散乱的原稿,接着续写了班固还来不及完成的八表与《天文志》。最后,她统筹全书的文字,使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得以大功告成。
班昭不仅在史学方面有极大成就,文采也相当不错。她一生写下了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等十六篇作品,其中《东征赋》与《女诫》最为有名。《东征赋》写于汉安帝永初七年(113年),描述了班昭跟随儿子曹成赴任陈留长桓县的沿途见闻,展现了她细腻的文笔和深沉的情感。
班超:驰骋西域的名将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奉命出使西域,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平定了五十余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定远侯,官拜西域都护。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班超开始思念故土。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他向朝廷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但由于当时西域局势动荡,朝廷迟迟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兄妹情深:班昭为班超求情
班昭得知哥哥的困境后,决定上书汉和帝为班超求情。她在奏书中写道:“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其全力,以报答天恩,迫子岁暮,犬马齿索,为之奈何?”她恳请皇帝体谅年老多病的班超,让他回到故乡。
班昭的奏书情真意切,文采斐然,最终打动了汉和帝。皇帝批准了班超的请求,让他返回洛阳。遗憾的是,回到洛阳的班超,只过了一个月就因病去世。
古代兄妹关系的文化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被视为家族和谐的重要基石。《弟子规》开篇就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其中的“悌”就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品行要求,强调兄友弟恭,团结友爱。
班昭和班超的兄妹情谊,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典范。班昭在班固去世后,接替他完成了《汉书》的编撰工作,展现了对兄长事业的继承和发扬。班超在西域期间,班昭多次上书为他求情,最终使他得以回国,体现了妹妹对哥哥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深厚的兄妹情谊,不仅体现在他们个人的交往中,更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文化中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扶持、共同进退的传统美德。班超和班昭的故事,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国古代家庭文化中兄弟姐妹之谊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