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湖泊扩张:生态挑战与应对之道
青藏高原湖泊扩张:生态挑战与应对之道
“亚洲水塔”持续扩张:青藏高原湖泊面积30年增万平方公里
被誉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其湖泊面积在过去30年里扩张超过1万平方公里。最新研究预估,至21世纪末,在低排放情景下,这些湖泊面积将再扩张约50%,即增加约2万平方公里,水位上升约10米,水量增量更是过去50年的4倍,达到6520亿吨。
生态警钟:湖泊扩张带来的连锁反应
这种快速扩张不仅加剧了湖水淹没灾害的风险,还影响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湖泊的扩张会改变湖盆的水文连通性,导致流域重组,甚至可能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科学应对:守护“亚洲水塔”的中国方案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湿地保护修复:青海省十年来累计投入湿地保护资金11.87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226项,统筹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固碳增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批退化湿地得到修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加。
生态补偿机制:针对青海湖、尕海等水位上涨淹没草场问题,政府采用易地搬迁、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牧)还湿项目,投入资金2.09亿元,受益群众达6083户。
科研监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机构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长江科学院博士任斐鹏团队通过模拟增温试验,发现当增温幅度达到或大于3摄氏度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会发生明显变化,为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社区参与: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地区,当地牧民转变为生态管护员,参与日常巡护、野生动植物监测等工作,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例如,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扎河乡口前村的成来东周,大专毕业后选择返回家乡,子承父业,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负责巡护山水、捡拾垃圾、监测野生动植物等工作,每天最远巡护路线超过20公里。
共同责任:全球气候治理的青藏样本
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和应对。中国在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实践,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所说:“当牧民放下牧鞭端起‘生态饭碗’,当三江之水奏响新的生态乐章,中国式现代化‘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勇毅笃定,树立起人类新的文明标杆,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蓄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