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韩国文化挪用争议:从“绳结”到“端午节”的历史轨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韩国文化挪用争议:从“绳结”到“端午节”的历史轨迹

引用
澎湃
8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934522
2.
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8/96/12531129.html
3.
https://www.sohu.com/a/403560560_104149
4.
https://www.fjdaily.com/app/content/2021-02/04/content_934734.html
5.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0315253
6.
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43933
7.
https://finance.sina.cn/2021-01-25/detail-ikftpnny1654490.d.html?wm=3049_0032
8.
https://news.hueb.edu.cn/info/1003/1924.htm

近日,韩国传统文化大学的学生们发起了一项名为“Soom”的保护推广韩国传统文化项目,其中包含了源自中国的“绳结”。这一行为再次引发了关于韩国文化挪用的争议。虽然韩国官方承认其绳结源自中国,但在宣传物料中却未提及这一点,仅称经过三国时代、高丽时代、朝鲜时代的演变而来。这引起了中国网友的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对文化的不尊重。此类事件并非首次发生,此前韩国申遗成功的“江陵端午祭”也存在类似争议。这些事件不仅在两国之间引发激烈讨论,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01

从“绳结”到“端午节”:韩国文化挪用的历史轨迹

近年来,韩国在文化领域的一系列举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2021年,韩国传统文化大学的学生们发起的“Soom”项目,将源自中国的“绳结”作为韩国传统文化进行推广,未提及与中国的关系,引发中国网友强烈抗议。这一事件并非孤立现象,而是韩国长期以来文化挪用行为的延续。

早在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就曾在中国引起巨大争议。中韩两国的端午节虽然都源自中国古代的驱毒避邪习俗,但韩国的版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本地化改造,强调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韩国方面认为,这种本地化过程让端午节成为了韩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方面则强调文化起源的重要性,认为韩国的做法是对中国文化的侵占。

2020年,美食博主李子柒发布的一则泡菜视频再次引发争议。韩国网友指责李子柒“抄袭韩国泡菜文化”,声称泡菜是韩国的。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泡菜作为一种腌渍发酵食品,并非仅存在于少数国家和地区,各国都有其独特之处,应支持从美食角度进行友好交流。

02

文化挪用背后的深层逻辑

韩国在文化挪用方面的行为,反映了其在文化认同和国际竞争中的复杂心态。首先,韩国在中日文化夹缝中长期存在身份焦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韩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而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更早崛起。这种夹在两强之间的处境,促使韩国通过文化正统性的构建来摆脱对中国文化的附属感,彰显自身独立性。

其次,韩国将文化作为一种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具。无论是韩流文化的全球扩张,还是非遗项目的国际申报,韩国都将文化作为提升国家影响力的手段。韩国政府深知文化认同对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通过“申遗”不仅巩固了国内民众的文化自豪感,还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宣扬“韩国文化”的独特性。

此外,韩国在文化输出中展现出对国际规则的熟练运用。在“江陵端午祭”申遗过程中,韩国将整体性节日拆分为地方特色仪式,突出具体细节,完全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这种策略性操作,体现了韩国在文化竞争中的精明与专业。

03

文化共享与文化尊重:如何平衡?

面对韩国的文化挪用行为,中国方面强调文化共享但反对侵占。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应泡菜争议时指出,各国文化有相通相近之处,但在用料、口味、制作方法等方面各有千秋,应支持从美食角度进行有益友好的交流,但不应带入偏见。

文化共享与文化尊重的边界在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变化,不同民族对同一文化元素的改良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这种共享不应成为文化侵占的借口。尊重文化起源,承认文化多样性,才是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

04

结语:文化自信与文化保护

韩国的文化挪用行为,既是对文化资源的争夺,也是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这种行为提醒我们,文化自信与文化保护同等重要。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要理性对待文化争议,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文化交流,让文化真正成为连接不同民族的桥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