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乳链球菌感染:孕妇和新生儿的隐形杀手
无乳链球菌感染:孕妇和新生儿的隐形杀手
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正常定植于成年女性生殖道或胃肠道。然而,这种看似普通的细菌却可能给新生儿带来致命的威胁。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孕妇携带GBS,导致约15万名婴儿死亡,超过50万名婴儿早产。在中国,新生儿侵袭性GBS病的发生率为0.55‰,病死率为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GBS感染的危害
对于新生儿来说,GBS感染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早发型(GBS-EOD)和晚发型(GBS-LOD)。早发型发生在出生后7天内,主要由垂直传播引起,表现为肺炎、败血症或脑膜炎,多在生后12-48小时内发病。晚发型则发生在出生后7天至3个月,主要表现为菌血症、脑膜炎,也可能出现器官或软组织感染。
一项针对29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研究显示,早发型和晚发型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合并症存在显著差异。早发型患儿中,83.3%合并肺炎,而晚发型患儿中,81.8%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值得注意的是,晚发型患儿的发热比例显著高于早发型,达到90.9%。
预防措施
面对如此严重的威胁,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和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发布了《预防围产期B族链球菌病(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以下关键预防措施:
孕期筛查:推荐所有孕妇在孕35-37周进行GBS筛查,包括阴道和直肠取样培养。筛查结果有效期为5周,若超过5周未分娩,需要重复筛查。
抗生素预防:对GBS阳性的孕妇,在分娩时使用抗生素预防。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唑林或克林霉素。对于未进行筛查的孕妇,如果存在以下高危因素,也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 产时发热≥38℃
- 早产不可避免
- 未足月胎膜早破
- 胎膜破裂≥18小时
新生儿监测:对于GBS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需要密切监测。如果婴儿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反应差等症状,应立即进行血培养和脑脊液检查,并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预防措施的科学原理
为什么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预防GBS感染呢?关键在于阻断垂直传播途径。研究显示,如果不对GBS阳性的孕妇进行干预,约50%的胎儿或新生儿会被感染,其中1.1%会出现GBS-EOD。而通过抗生素预防,可以显著降低这一比例。
此外,疫苗研发也是未来重要的预防方向。目前,针对GBS的疫苗正在研发中,有望进一步降低新生儿GBS感染率。
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筛查时机:为什么选择孕35-37周进行筛查?因为这个时期距离分娩时间较近,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分娩时的定植状态。同时,这个时期孕妇的依从性较好,便于实施。
抗生素使用:为什么首选青霉素?因为青霉素对GBS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且对母婴的安全性较高。对于青霉素过敏的孕妇,需要进行过敏评估,选择合适的替代药物。
疫苗接种:虽然目前还没有上市的GBS疫苗,但孕妇接种其他疫苗(如流感疫苗、百白破疫苗)也被证明可以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因此,建议孕妇按照医生建议接种相关疫苗。
无乳链球菌感染对新生儿的危害不容忽视,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希望每位准妈妈都能重视GBS筛查,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