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睡眠习惯,守护心理健康
改善睡眠习惯,守护心理健康
最新研究证实,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美国斯坦福大学在《Psychiatry Research》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凌晨1点后入睡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这项研究分析了超过73,000名英国成年人的数据,发现无论早睡还是晚睡,只要在凌晨1点后入睡,都会增加患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睡眠不仅是身体休息的过程,更是大脑处理情绪和记忆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削弱大脑抑制侵入性记忆和痛苦想法的能力,这是精神障碍的典型症状。长期失眠不仅令人疲惫不堪,还会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与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密切相关。
改善睡眠习惯的具体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指出,不同年龄段的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不同:小学生每天要睡够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成年人则需要7~8个小时。此外,以下几点建议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规律作息:每天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午睡时间控制在20-40分钟,不要过长。
减少电子设备使用:睡前至少半小时不要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刺激视神经,影响睡眠中枢。
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
合理饮食: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晚餐不要吃得过饱,可以在睡前适量吃些清淡的零食。
适度运动:每天保持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运动时间以白天为宜,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放松身心:睡前可以进行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放松技巧。避免睡前过度思考或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
科学依据与案例研究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的人都有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研究的合著者、加州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教授Jamie Zeitzer博士表示,良好的睡眠对于建立良好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他强调,睡眠的几个方面都有助于心理健康,包括睡眠持续时间和入睡时间。
专家提醒,睡眠质量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标。如果通过自我调整仍无法改善睡眠问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治疗失眠的药物和心理学干预方法。重视睡眠习惯的改善,不仅能够提升睡眠质量,更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