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开中学“四有·五品”教学法: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重庆南开中学“四有·五品”教学法: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重庆南开中学的校训,也是这所百年名校教育理念的精髓。近年来,学校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四有·五品”教学法,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有·五品”的内涵与理念
“四有·五品”教学法是重庆南开中学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创新教学理念。其中,“四有”指的是教学过程应具备的四个特质:
- 有学:教学设计要有深厚的学科背景,精选学科知识,展现知识逻辑结构,把握学科知识脉络,教学内容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 有问: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围绕学科问题进行双向互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 有光: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散光”关注全体学生,用“追光”追寻每一位学困生,用“聚光”聚焦优秀生。同时,教师要能通过学生表情收到学生豁然开朗、积极回应的“回光”。
- 有谦:教师要学会“谦让”,充分信任学生,尽可能把“C位”让给学生,做好“导游”和“牧羊人”。
“五品”则侧重于教学效果的五个维度:
- 流畅:课堂进程如水般流畅灵动,充满生机。
- 激情:教师要充满激情,通过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结构调整,调动学生积极全程参与学习。
- 端直:坚持立德树人,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
- 创新:教师要有革除弊端的勇气和坚毅,善于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生成学科特色教学模型。
- 收获:课堂教学要如大地承载万物、获取收成一样,有实在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实践探索:从理论到课堂
重庆南开中学通过第33届教育教学年会论文评选活动,展示了“四有·五品”教学法在各学科的具体应用。教师们结合数字化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探索了多种创新教学模式。
张明婧老师的《融合“四有·五品”教学体系的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研究》一文,融合“四有·五品”教学体系与项目式学习,通过学科知识与素养分析,结合角色扮演和游戏化学习,探索了高中化学教学新方法。
肖子鑫老师的《随机通达教学在物理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一文,以随机通达教学为理论抓手,对其应用于物理教学进行实质有效实践和探索。
程琳老师的《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中历史卓越课堂建设的实践路径》一文,通过真实教学案例展示了数字化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力。
吴华军老师的《如何让课堂“有光”》一文,以“四有·五品”之“有光”为视角,为如何建设“有光”的高中英语课堂提供了创见式的案例。
专家评价:创新与实践的双重认可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荣维东认为,本次教学年会参赛论文从“四有·五品”和“数字化”视角分别对学科项目式学习、学科教学实践和数字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论证翔实,见解独到。这些获奖作品不仅展现了南开教师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创新精神,更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中国教师报》编辑部副主任褚清源也指出,重庆南开中学的“四有·五品”课堂改革体现了高度概念化的课改理念,需要在不断降低课改方法、策略和技术的颗粒度中向更深处漫溯。
成效显著:从课堂到赛场的全方位提升
“四有·五品”教学法的实施,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学校本科升学率接近100%,重点大学升学率高达82%左右。在各类国际竞赛中,南开学子屡创佳绩。2024年,重庆南开中学国际课程中心45名毕业生,共收到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260余枚录取通知。
在体育艺术方面,重庆南开中学女篮队员王思琪、赵婧涵随中国女队获得世界中学生篮球锦标赛冠军。在重庆市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南开艺术团斩获5项一等奖。
展望未来:持续推动教育创新
站在教育改革与数字化转型的交汇点,重庆南开中学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锐意进取的公能精神,鼓励教师深耕教育科研,以“四有·五品”为理论引领,以数字赋能为技术支撑,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努力构建更加高效、智能、科学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全力打造具有南开特色的数字化教育新生态,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与创新发展,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南开智慧和南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