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洎城:铜墙铁壁里的“廉洁密码”
砥洎城:铜墙铁壁里的“廉洁密码”
砥洎城是华北地区现存建筑史上的稀缺实物资料,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蜿蜒的沁河东岸,有一座历经四百余年而屹立不倒的城堡,它就是“砥洎城”。砥洎城,又名润城堡,位于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西北隅,是一个三面临水的沁河半岛。“砥”,本意是磨刀石,引申为磨炼,也有中流砥柱的意思。“洎”,指的是洎水,沁河在明清时被称为“洎水”。因为这座城堡矗立在沁河中,犹如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砥洎城整个城为椭圆形,建在1000米宽的大砥石上,如果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只巨龟探首沁河,自古被视为风水宝地。其占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有南北两座城门。城南为旱门,城北为水门,南城门是小城唯一的陆地进出口。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随地势呈梯状分为两层,两层之间有坡道连通,上面曾经设有城垛、炮台等,现已毁坏不存。城墙内侧还建有藏兵洞,便于守城士兵值守、藏身,洞内有向外的窗口,可以观察敌情。城楼高约15米,城门高约5米,顶层城楼四面开窗,内悬铁钟,供日常计时,遇匪患则用以报警。守城门者只要进入门洞,将内外城门关闭,就变成了一个独立体系,城外的人进不来,城内的人出不去,可谓攻不可破。
砥洎城最早建于何时,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在砥洎城的文昌阁内存有《山城一览》碑,这个碑是明朝杨载简刻制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它以平面的形式,绘出了砥洎城的外形轮廓,并附有一段碑文,讲述了砥洎城的建造时间和过程。通过碑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砥洎城的建造年代不会晚于明末。
张慎言所撰《明故承德郎大兴知县贲闻杨公及原配赠安人王氏合葬墓志》中有言:“壬申、癸酉,经流民之变,杀掠殊惨。里西北偏高阜,三面临河,公相度高下,量方广得若干亩,计亩敛直费数十金,筑砥洎城,依然金汤,此不朽之功也”。明朝末年,吏治腐败,变乱四起。流民所到之处,抢劫、杀戮尤其惨烈。对于流动作战、横行乡里的流民,明廷办法不多,乡民多筑寨自守。砥洎城所在的沁河流域因物产丰饶,商贾云集,官宦之家众多,成为流民劫掠的重点地区。为抵御流民,杨贲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在三面临河、西北方向的高处创建砥洎城。
砥洎城建成后,即逢李自成等人率部轮番攻打,都以失败告终,小城再无死伤一人,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奇迹,并将奇迹一直延续到当代。据村中老人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砥洎城里住着一支八路军的医疗小分队和一些重伤员,得知消息的日军包围了小城,用机枪和大炮也轰不开砥洎城的城门,“铜墙铁壁”之名自此传开。
砥洎城的首要功能是防御,所以城中有着完善的防御体系,无论从总体布局、建筑形态、功能设计、道路规划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城内道路如网、布局似迷宫。街道狭长而幽邃,空间曲折又多变。一旦敌人攻破城墙,城内居民可以通过院落间的过道与街坊间的过街楼快速地转移或反击。而呈“丁”字型构造的蛛网式狭窄巷道,不仅不利于敌人发动进攻,而且会让不熟悉环境的入侵者迷失方向。
砥洎城防御体系里最特殊的还是坩埚城墙。坩埚是古人炼铁时用来盛矿石、熔化铁水的器皿。由于坩埚是一次性的,铁水融化后倒出去,坩埚就废弃了,所以日积月累就会存下大量的坩埚。在以铸造为主业的润城周边,有着大量废弃的坩埚,如何处理这些废弃坩埚也成了一个大问题,随处乱扔污染环境,堆放在一起又占地方,于是润城一带的工匠们逐渐摸索出一套使用坩埚的技术——砌筑城墙。用铝矾土捏制而成的坩埚,经过高温烧制坚固无比,成为最佳的建筑材料。用坩埚砌筑城墙,既节省了建材,又利用了废物,可谓一举两得。在砥洎城的周边地区,保存了大量以坩埚为材料的建筑,窑洞、房屋、墙壁……种类繁多,随处可见。
砥洎城的坩埚墙之所以如此坚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用铁埽砌墙。铁埽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水泥”,是用炼铁的铁渣和石灰调和发酵形成的,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钙化,愈久愈坚固。砥洎城用铁埽、坩埚、鹅卵石建成的这座坩埚城墙,不仅加固了城墙,也降低了建造成本,经历了500年的风雨,依然固若金汤,不仅在沁河流域的诸多堡寨建筑中是罕见的,在全国也很难见到类似的。
明朝末年正是润城铸造业极为兴盛之时。在筑堡时选用了坩埚、铁埽筑墙,材料易得,工艺熟练,坚固耐久,造价低廉,更重要的是能够处理一大批工业废料,从现在的角度出发,就是废物再利用,是一项既环保又节约的典型工程。砥洎城无论从建城规划,还是从建造材料,均展示出勤劳、智慧的润城人民“降本增效、物尽其用”的节俭理念。
古碑载“砥洎城为一镇之元首”,是因润城古村形如凤凰,砥洎城位居凤头。明末清初动乱时期,村中缙绅富户皆在砥洎城置房产躲避祸患,使砥洎城成为全村头面人物的聚集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砥洎城的文昌阁内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一巨砥基筑城台,三面水绕门南开。
脉气造就多奇景,风华荟萃出人才。
厚重的人文、历史的积淀和兴盛的冶铁经济使砥洎城成为了钟灵毓秀的一方宝坻。明清时期更是文风鼎盛、科甲连绵,科举入仕者屡冠全县。明清时期,小小的砥洎城走出了五位进士,十七位举人。至于贡生、秀才更是多得没法计数。著名的数学家、历算家、收藏家张敦仁,清正廉明的兵部右侍郎、右副都御史张瑃,福建都转运盐使王崇铭,清康熙鸿胪第大厨郭璋,修筑砥洎城的京官杨贲闻,举人张力仁……他们的宅府都坐落于这个古堡之中。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从这里走向朝堂,在历史的扉页里风流倜傥,璀璨闪耀。
张瑃,字伯珩。崇祯十六年(1643)18岁中举,20岁登进士,为兵部观政。清初任河南原武知县,官至右副都御史。他为官清廉,深受后人崇敬。朝廷命张瑃巡视陕西,当时的陕西正值连年战乱之后,各地时有反清起义,战事连年不断,老百姓不能安心务农,收成低微而赋税沉重,苦不堪言。张瑃了解到实际情况后,立即着手调整征税办法,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有的综合收取,有的缓期收取,并下调税率。他正直廉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亲自为文武百官做表率,受到广大群众拥戴和各级官员好评。清顺治十八年(1661),张瑃因为官正直得罪权贵,被贬为福建粮道。离任之日,陕西百姓在郊野列队数百里焚香顶礼,挥泪饯别。到达福建后,他依然壮志不改,深化改革,祛除积弊,兢兢业业,一心为民。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康熙五年(1666)病逝,年仅四十二岁。砥洎城内还保留着张瑃的故居和他的私家花园近光居。
张敦仁,字古愚。他自幼聪明好学,清乾隆四十年(1775)中进士,授江西高安知县、庐陵知府、迁铜鼓营同知,署九江、抚州、南安、饶州府事,嘉庆初,历松江、苏州、江宁知府,调江西吉安知府,官云南盐驿道、扬州知府。宦海生涯40年,他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厉行改革的精神智慧,为后世树起了廉洁从政的道德标杆。也其因政绩卓著、公正廉明被列入《清史稿·循吏传》。更难得的是,他虽然身处朝堂从未中断数学研究,留下的数学著作有《缉古算经细草》《求一算术》等,是清代数学领域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现在的砥洎城内还留有张敦仁故居,通往砥洎城南门的那条路,被后人命名为“敦仁路”,是润城镇的一条主要道路。“敦仁”二字出自《易·系辞上》“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敦仁路”不仅是后人对张敦仁的一种缅怀,更蕴含着教化人们“仁厚友爱”之意。
进去砥洎城往左边绕城而走,距城门约50米处,就会看到一座高大的门楼。门楼古朴而气派,最显眼的除了门楼屋檐下的三层华丽斗拱外,就是门匾上的三个大字:“鸿胪第”,字体为楷书繁体,在古朴的底板上,更显遒劲有力。“鸿胪第”是康熙皇帝御厨郭璋的府邸,郭璋当时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宫廷御厨,而且还是一位造诣颇高的食疗医生。据村中老人讲述,郭璋的祖上在万历年间就是宫廷御厨,满汉全席就是郭璋结合润城“八八席”、满族“饽饽席”和宫廷菜肴的特色,为康熙皇帝研定而传世的。
砥洎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几乎浸染了砥洎城的每一寸土地。门匾是古代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也是主人家地位、品位的象征,也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砥洎城民居上的每块门匾都透着文墨书香 ,“有恒居”“静谧居”“谦益居”“淑善院”……每个门匾的题字都精炼隽永,寓意深长。在丁字巷街坊,一座座宅院的门匾,像一本本的书卷,历经岁月沉淀,虽已斑驳,但是藏在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典故更加弥足珍贵。
怀德居,出自《诗·大雅·板》:“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意思是有德便能国家昌盛安宁,宗子就处在有以上保障的城中。告诫后人做人要怀有德行,感念恩德,树立怀念恩德家风。
存其心,出自《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意思是充分去实践内心的觉知,就会知道自我的根本天性。知道了生命本元的天性,就懂得了宇宙的规律。保存内心灵性的觉知,养育本元天性,这就是符合宇宙规律而行作的正确方法。
崇德广业,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刚柔相推,崇德广业。”意思是推崇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崇尚道德,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顺利,循序渐进地教导,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谦益居,出自《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意思是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这是自然规律。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谦虚的美德,杜绝骄傲。遇到问题多虚心向别人请教;即便某方面懂得多或者强于别人,也不要拿出来炫耀。即便得到他人的认可与称赞也不骄傲,要更加谦虚谨慎,时刻放低姿态,保持敬畏,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得到提升。
砥洎城这样的门匾还有很多,润城居民用匾额的形式将祖先的智慧记录与保存下来,并融入古建筑中,将“无形”化为“有形”,中华传统哲思与生态民俗在这里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历久弥新,发人深省。走在砥洎城,随处都可见到匾额文化,可见其先人对后代子孙立身处世的良苦用心,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才是最高端的育人方式。
“金龟探洎水一方胜景,铁埽砌坩埚万载奇观”,历史的车轮没有给砥洎城带来苍老,反而使其充满了历史文化的沉淀。
历经五百余年而屹立不倒的坩埚墙
雕饰精美的晋东南古建
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
以及当地居民变废为宝的勤俭智慧
滋养着润城一代又一代人
数百年来一直在提醒着人们
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
常怀律己之心、立稳人生支柱
坚定理想信念、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