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碳酸氢钠在ICU中的应用:疗效与争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碳酸氢钠在ICU中的应用:疗效与争议

引用
MedSci-临床研究与学术平台
7
来源
1.
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5e9f830e75a8
2.
https://rs.yiigle.com/cmaid/1055231
3.
https://rs.yiigle.com/CN121430201807/1055231.htm
4.
https://www.jsma.net.cn/cn/ncontent.aspx?oid=53382
5.
https://www.medjournals.cn/news/getNewInfo.do?newId=14901
6.
https://www.icu.cn/?p=3443
7.
https://cn.seamaty.com/index.php?s=/sys/551.html

碳酸氢钠(NaHCO₃)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治疗代谢性酸中毒方面。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将从碳酸氢钠在ICU中的主要应用场景、使用效果与争议、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01

主要应用场景

治疗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是ICU患者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乳酸酸中毒、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碳酸氢钠作为碱性药物,能够直接纠正酸中毒,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然而,关于碳酸氢钠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效果,不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1]纳入了389例重症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结果显示,碳酸氢钠组与对照组在28天全因死亡率和7天内器官功能衰竭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引发了对碳酸氢钠治疗重症代谢性酸中毒有效性的质疑。

但另一项探索性随机双盲试验[2]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该研究纳入了30例接受血管加压药物治疗的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结果显示,碳酸氢钠组在碱剩余(BE)纠正时间、pH纠正时间以及前24小时平均碳酸氢根水平方面均优于安慰剂组。此外,碳酸氢钠组在7天内的存活时间更长,无血管加压药物使用时间也更长,且代谢性酸中毒复发率显著降低。

预防造影剂相关肾损伤

造影剂相关肾损伤(CA-AKI)是住院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第三大原因,尤其在ICU患者中更为常见。一项随机对照研究[3]比较了碳酸氢钠和等渗氯化钠溶液在预防ICU患者CA-AKI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CA-AKI发生率、需要肾替代治疗的比例、ICU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在肾功能正常的ICU患者中,碳酸氢钠相比等渗氯化钠溶液在预防CA-AKI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02

使用效果与争议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碳酸氢钠在ICU中的应用效果存在一定的争议。这种争议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选择:不同研究纳入的患者群体不同,可能导致结果差异。例如,重症程度、基础疾病、合并症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2. 使用时机和剂量:碳酸氢钠的使用时机、剂量和输注速度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使用标准,不同研究采用的方案可能存在差异。

  3. 伴随治疗:ICU患者往往需要多种治疗措施,如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这些伴随治疗可能会影响碳酸氢钠的疗效。

03

使用注意事项

尽管碳酸氢钠在某些情况下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监测酸碱平衡指标: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包括pH值、HCO₃⁻浓度、PaCO₂等指标,避免过度纠正酸碱平衡。

  2. 电解质监测:碳酸氢钠的使用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如高钠血症、低钙血症等,需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

  3. 液体负荷:大量输注碳酸氢钠可能导致液体超负荷,加重心脏负担,因此需严格控制输注量和速度。

  4. 潜在并发症:使用过程中需警惕代谢性碱中毒、高碳酸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04

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关于碳酸氢钠在ICU中应用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

  1. 精准医疗:探索不同亚组患者对碳酸氢钠的反应差异,实现个体化治疗。

  2. 最佳使用方案:进一步研究碳酸氢钠的最佳使用时机、剂量和输注速度。

  3. 联合治疗:探讨碳酸氢钠与其他治疗措施的联合应用效果。

  4. 长期预后:关注碳酸氢钠使用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综上所述,碳酸氢钠在ICU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其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医生在使用时需谨慎,严格掌握适应症,密切监测相关指标,以确保患者安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